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燃气电厂发展近况 | 第11-12页 |
1.3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4 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循环冷却水主要存在问题及处理技术 | 第17-26页 |
2.1 循环冷却水系统主要存在问题 | 第17-19页 |
2.1.1 水质结垢 | 第17-18页 |
2.1.2 设备腐蚀 | 第18-19页 |
2.1.3 微生物滋生 | 第19页 |
2.1.4 小结 | 第19页 |
2.2 循环冷却水现行处理技术及相关离子脱除技术概况 | 第19-24页 |
2.2.1 循环冷却水现行处理技术概况 | 第19-21页 |
2.2.2 Ca~(2+)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2.3 SO_4~(2-)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2.2.4 Cl~-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实验原理及研究内容 | 第26-32页 |
3.1 实验原理 | 第26-28页 |
3.1.1 超高石灰铝法简介 | 第26页 |
3.1.2 超高石灰铝法脱氯实验探究现状 | 第26-27页 |
3.1.3 超高石灰铝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8页 |
3.3 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3.4 研究路线 | 第29页 |
3.5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| 第29-30页 |
3.6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6.1 Cl~-检测方法 | 第30页 |
3.6.2 Ca~(2+)检测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6.3 SO_4~(2-)检测方法 | 第31页 |
3.6.4 碱度的测定 | 第31页 |
3.6.5 去除率计算方法 | 第31页 |
3.6.6 XRD分析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仅含Cl~-及Ca~(2+)水样处理实验 | 第32-47页 |
4.1 实验方案 | 第32页 |
4.2 正交实验 | 第32-37页 |
4.2.1 正交实验设计 | 第32-33页 |
4.2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3 单因素实验探究 | 第37-44页 |
4.3.1 钙氯比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3.2 铝氯比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.3 综合比例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4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3.5 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3.6 初始溶液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3.7 初始Cl~-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4 数学模型 | 第44-45页 |
4.4.1 正交实验 | 第44-45页 |
4.4.2 单因素实验 | 第4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水质中添加SO_4~(2-)后处理实验 | 第47-56页 |
5.1 实验方案 | 第47-48页 |
5.2 不同初始SO_4~(2-)浓度对两种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| 第48页 |
5.3 钙铝投加比对三种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5.4 提高Cl~-去除率的方法研究 | 第50-51页 |
5.4.1 二次处理 | 第50页 |
5.4.2 增加投加量 | 第50-51页 |
5.5 反应产物XRD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6 Cl~-去除反应动力学 | 第53-55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6章 实际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实验 | 第56-60页 |
6.1 实验方案 | 第56页 |
6.2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6-57页 |
6.2.1 钙硬度的计算 | 第56页 |
6.2.2 Langelier饱和指数(L.S.I.) | 第56-57页 |
6.2.3 Ryznar稳定指数(R.S.I.) | 第57页 |
6.2.4 Puckorius结垢指数(P.S.I.) | 第57页 |
6.3 原水水质及处理后水质分析 | 第57-5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7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7.2 创新点与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