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新《环境保护法》信息公开条款概述 | 第15-27页 |
第一节 环境信息公开概念辨析 | 第15-19页 |
一、环境信息 | 第15-17页 |
二、环境信息公开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新《环境保护法》信息公开条款概况 | 第19-27页 |
一、新《环境保护法》信息公开条款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2页 |
二、新《环境保护法》信息公开条款的进步性 | 第22-25页 |
三、新《环境保护法》信息公开条款的缺陷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| 第27-39页 |
第一节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 | 第27-34页 |
一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执法困境 | 第27-29页 |
二、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强调保密而非公开 | 第29-30页 |
三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程度低 | 第30-32页 |
四、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低效运转 | 第32-34页 |
第二节 保障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施的对策 | 第34-39页 |
一、加强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信息公开执法工作 | 第34-35页 |
二、确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保密范围 | 第35-36页 |
三、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程度 | 第36-37页 |
四、提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| 第39-50页 |
第一节 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 | 第39-44页 |
一、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范围实际缩水 | 第39-40页 |
二、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违法成本低 | 第40-41页 |
三、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报告制度弊端凸显 | 第41-42页 |
四、政府部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| 第42-44页 |
五、社会监督力量分散 | 第44页 |
第二节 保障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实施的对策 | 第44-50页 |
一、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范围 | 第44-46页 |
二、提高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违法成本 | 第46页 |
三、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报告制度管理 | 第46-48页 |
四、健全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体系 | 第48-49页 |
五、吸收和集中公众力量以加强社会监督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| 第50-61页 |
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实施面临的障碍 | 第50-56页 |
一、建设环评信息公开对象不明 | 第50-51页 |
二、公众缺乏有效方式获取环评信息 | 第51-53页 |
三、建设环评审查工作不完全公开 | 第53-54页 |
四、建设环评虚假公开无法律责任追究 | 第54-55页 |
五、公众与建设单位、政府之间缺乏信息双向交流机制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保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实施的对策 | 第56-61页 |
一、确定公开对象范围以限制建设项目选择性环评 | 第56-57页 |
二、完善公开方式以保障公众获取环评信息 | 第57-58页 |
三、促进环评审查过程公开化 | 第58-59页 |
四、确定建设环评虚假公开的法律责任 | 第59-60页 |
五、建立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模式以促进信息双向交流 | 第60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