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导言 | 第11-21页 |
一、分析奈格里政治哲学的时代背景 | 第11-13页 |
二、理清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| 第13-17页 |
三、彰显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 | 第17-21页 |
第一章 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| 第21-49页 |
1.1 从绝对民主到大众民主 | 第21-31页 |
1.1.1 现代民主根基的梳理 | 第22-24页 |
1.1.2 绝对民主理论的阐释 | 第24-27页 |
1.1.3 超越斯宾诺莎的大众民主 | 第27-31页 |
1.2 从帝国主义到帝国 | 第31-41页 |
1.2.1 列宁论帝国主义 | 第32-34页 |
1.2.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入批判 | 第34-38页 |
1.2.3 帝国:重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| 第38-41页 |
1.3 重构存在的本体论基础 | 第41-49页 |
1.3.1 奈格里与传统本体论的决裂 | 第42-45页 |
1.3.2 奈格里对传统本体论的重构 | 第45-49页 |
第二章 奈格里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| 第49-75页 |
2.1 自治主义的大众哲学:从一般智力到非物质劳动 | 第49-60页 |
2.1.1 非物质劳动的理论来源 | 第50-54页 |
2.1.2 非物质劳动概念 | 第54-58页 |
2.1.3 一种新的劳动范式 | 第58-60页 |
2.2 生命政治:以主体性为对象的政治哲学 | 第60-66页 |
2.2.1 一种新的生命政治哲学 | 第61-63页 |
2.2.2 生命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权力范式 | 第63-66页 |
2.3 政治学方法:从生命政治的剥削走向货币政治学 | 第66-75页 |
2.3.1 新剥削方式:生命政治剥削 | 第67-70页 |
2.3.2 货币政治学:从货币批判到权力批判 | 第70-75页 |
第三章 奈格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:新革命主体 | 第75-109页 |
3.1 革命主体的生产逻辑:重构资本和劳动的力量关系 | 第75-82页 |
3.1.1 资本与劳动:对抗性政治的双主体 | 第76-79页 |
3.1.2 资本——劳动:颠覆性与对抗性 | 第79-82页 |
3.2 社会解放的新革命主体:革命主体的重新界定 | 第82-93页 |
3.2.1 解构与建构的双重任务 | 第83-86页 |
3.2.2 帝国统治内部的抵抗者:诸众 | 第86-89页 |
3.2.3 伦理主体建构的现实体现:共有者 | 第89-93页 |
3.3 重提《大纲》的必要性:一个开放的文本 | 第93-97页 |
3.3.1 激活革命主体:从客观主义范式,走向革命主体性 | 第93-95页 |
3.3.2 革命主体性的现实路径: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 | 第95-97页 |
3.4 反思奈格里对《大纲》的解读 | 第97-109页 |
3.4.1 革命主体是否存在“断裂” | 第98-104页 |
3.4.2 内嵌在资本主义中的主体力量 | 第104-109页 |
第四章 奈格里政治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图景 | 第109-125页 |
4.1 如何超越资本:一种后现代革命宣言 | 第109-118页 |
4.1.1 出走:颠覆资本的统治权 | 第110-114页 |
4.1.2 资本主义还剩下什么:论共同性概念 | 第114-118页 |
4.2 共产主义的革命憧憬 | 第118-125页 |
4.2.1 摧毁帝国:后现代社会的根本任务 | 第118-121页 |
4.2.2 共产主义的现实根基:后社会主义解放之规划 | 第121-125页 |
结语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3页 |
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33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