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17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6页 |
| 1.3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6-17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5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0-27页 |
| 2.1 石油化工企业概述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石油化工企业定义 | 第20页 |
| 2.1.2 石油化工企业的分类 | 第20页 |
| 2.1.3 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 | 第20-22页 |
| 2.2 生态效率理论概述 | 第22-25页 |
| 2.2.1 生态效率的提出及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2.3 石油化工企业生态效率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构建石油化工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7-33页 |
| 3.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27-28页 |
| 3.2 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| 第28-29页 |
| 3.3 建立指标体系 | 第29-32页 |
| 3.3.1 指标体系层次说明 | 第29页 |
| 3.3.2 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29-31页 |
| 3.3.3 指标的投入产出特性 | 第31-32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4章 基于超效率DEA的石油化工企业生态效率评价—以大庆市石油化工企业为例 | 第33-45页 |
| 4.1 模型的理论概述 | 第33-36页 |
| 4.1.1 DEA模型概述 | 第33-34页 |
| 4.1.2 超效率DEA模型 | 第34-36页 |
| 4.2 超效率DEA评价指标选择 | 第36-37页 |
| 4.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37-42页 |
| 4.3.1 调研对象 | 第37-38页 |
| 4.3.2 数据来源 | 第38-40页 |
| 4.3.3 数据处理 | 第40-42页 |
| 4.4 结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4.4.1 差异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4.4.2 差额变量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5章 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生态效率的策略 | 第45-50页 |
| 5.1 树立企业生态效率理念 | 第45页 |
| 5.2 强化企业控制管理 | 第45-46页 |
| 5.2.1 企业规模控制 | 第45-46页 |
| 5.2.2 投入冗余控制 | 第46页 |
| 5.3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| 第46-47页 |
| 5.3.1 加大技术人才引进 | 第46页 |
| 5.3.2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| 第46-47页 |
| 5.3.3 建立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| 第47页 |
| 5.4 加快企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| 第47-48页 |
| 5.4.1 推进企业结构调整 | 第47-48页 |
| 5.4.2 开展节约能源工作 | 第48页 |
| 5.4.3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| 第48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作者简介、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| 第54-55页 |
| 附录A:大庆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调研问卷 | 第55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