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1 蓝细菌微生物细胞工厂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1.1 集胞藻PCC 6803 | 第11页 |
1.1.2 微生物细胞工厂 | 第11-13页 |
1.1.3 蓝细菌细胞工厂的优势 | 第13页 |
1.1.4 蓝细菌细胞工厂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1.5 蓝细菌细胞工厂生产化学品的挑战 | 第15页 |
1.2 三羟基丙酸(3-HP)概述 | 第15-18页 |
1.2.1 三羟基丙酸理化性质 | 第15-16页 |
1.2.2 三羟基丙酸的功能用途 | 第16页 |
1.2.3 三羟基丙酸的化学合成 | 第16-17页 |
1.2.4 三羟基丙酸的生物合成 | 第17-18页 |
1.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集胞藻PCC 6803 中三羟基丙酸的生物合成及优化 | 第20-4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5页 |
2.1.1 菌种,质粒与引物 | 第20-22页 |
2.1.2 所用试剂 | 第22-24页 |
2.1.3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| 第24页 |
2.1.4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2.2 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5-36页 |
2.2.1 Synechocystis 全基因组的提取 | 第27页 |
2.2.2 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 | 第27-30页 |
2.2.3 质粒与菌种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2.2.4 集胞藻的转化 | 第31页 |
2.2.5 3-HP的生产条件 | 第31-32页 |
2.2.6 RT-qPCR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2.7 SDS-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| 第34-35页 |
2.2.8 酶活性检测 | 第35-36页 |
2.2.9 NAPDH的定量 | 第3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7页 |
2.3.1 3-HP生产株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2.3.2 mcr基因表达的优化 | 第38-41页 |
2.3.3 前体物丙二酰辅酶A含量优化 | 第41页 |
2.3.4 系统内还原力的优化 | 第41-42页 |
2.3.5 竞争性代谢通路的敲除 | 第42-43页 |
2.3.6 CO_2固定的优化 | 第43-45页 |
2.3.7 高产 3-HP集胞藻生产菌株的构建 | 第45-47页 |
2.3.8 复制型质粒与整合型质粒对 3-HP生物合成的影响 | 第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内源生产 3-HP对集胞藻代谢调控机制的影响 | 第49-75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3页 |
3.2 实验仪器 | 第53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53-59页 |
3.3.1 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| 第53-54页 |
3.3.2 蛋白的提取过程 | 第54页 |
3.3.3 蛋白质浓度测量 | 第54页 |
3.3.4 SDS电泳 | 第54-55页 |
3.3.5 蛋白质酶解 | 第55页 |
3.3.6 iTRAQ标记 | 第55页 |
3.3.7 SCX分离 | 第55页 |
3.3.8 基于Triple TOF 5600 的LC-ESI-MSMS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3.9 蛋白组数据分析 | 第56页 |
3.3.10 LC-MS样品制备 | 第56页 |
3.3.11 LC-MS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3.12 代谢组学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.13 热图分析 | 第58页 |
3.3.14 RT-qPCR对蛋白组数据的验证 | 第58页 |
3.3.15 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| 第58-59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9-71页 |
3.4.1 3-HP生产株与野生型集胞藻生长情况对比以及 3-HP毒性实验 | 第59-60页 |
3.4.2 蛋白组学数据概述 | 第60-61页 |
3.4.3 集胞藻对内源合成的 3-HP 的响应机理 | 第61-67页 |
3.4.4 定量RT-qPCR对蛋白组分析结果的验证 | 第67-69页 |
3.4.5 相关基因过表达对蛋白组数据的验证 | 第69-7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5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附录 | 第90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