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太赫兹技术简介 | 第10-14页 |
1.1.1 太赫兹波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1.2 太赫兹时域频谱系统简介 | 第11-14页 |
1.1.2.1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波产生 | 第12页 |
1.1.2.2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波探测 | 第12-13页 |
1.1.2.3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时域频谱系统 | 第13-14页 |
1.2 超材料简介 | 第14-19页 |
1.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偏振无关电磁诱导透明 | 第21-35页 |
2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21-24页 |
2.2 结构设计及结果 | 第24-28页 |
2.2.1 结构单元设计 | 第24页 |
2.2.2 EIT现象的模拟及实验验证 | 第24-26页 |
2.2.3 偏振无关特性的验证 | 第26-27页 |
2.2.4 EIT现象的调制 | 第27-28页 |
2.2.5 实验分析小结 | 第28页 |
2.3 理论分析 | 第28-32页 |
2.3.1 结构中对EIT现象有贡献的各个模式 | 第28页 |
2.3.2 各个模式间的耦合 | 第28-32页 |
2.3.2.1 SM和dM(C_1)以及sM和DM(C_2)之间的耦合 | 第29-30页 |
2.3.2.2 SM和sM(C_3)以及DM和dM(C_4)之间的耦合 | 第30页 |
2.3.2.3 耦合模方程的建立及近场数值拟合 | 第30-32页 |
2.4 慢光效应及其在主动控制方面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2.4.1 慢光 | 第32-33页 |
2.4.2 主动控制设计及模拟结果 | 第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电磁诱导吸收 | 第35-50页 |
3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35-37页 |
3.2 结构设计及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2.1 结构设计 | 第37-38页 |
3.2.2 模拟及实验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2.2.1 模拟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2.2.2 实验结果 | 第39页 |
3.3 EIA现象的理论验证及分析 | 第39-47页 |
3.3.1 EIA效应的验证 | 第39-41页 |
3.3.2 磁效应的产生 | 第41-42页 |
3.3.3 磁效应的有效参数验证 | 第42-46页 |
3.3.3.1 有效参数的提取方法 | 第42-45页 |
3.3.3.2 有效参数的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3.4 EIA耦合系统的公式描述 | 第46-47页 |
3.4 该EIA效应在双峰慢光调制和主动控制方面的应用 | 第47-49页 |
3.4.1 所设计EIA结构在双峰慢光效应方面的应用 | 第47-48页 |
3.4.2 所设计EIA结构在主动控制方面的应用 | 第48-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基于超表面的相位控制 | 第50-66页 |
4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50-55页 |
4.1.1 研究背景—用超表面控制相位的概念 | 第50-53页 |
4.1.2 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53-55页 |
4.2 基于C型SRR结构的太赫兹波段超表面设计 | 第55-60页 |
4.2.1 从电磁场边界条件角度看超表面相位控制的原理 | 第55-57页 |
4.2.2 用于控制相位的C形SRR结构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| 第57-59页 |
4.2.2.1 C形SRR结构的选取原因 | 第57页 |
4.2.2.2 正交偏振波出射的原因 | 第57-59页 |
4.2.3 C形结构的参数挑选和异常折射超表面的模拟验证 | 第59-60页 |
4.3 超表面测量系统的搭建和实验验证 | 第60-63页 |
4.3.1 基于光纤的角度分辨太赫兹时域谱测量系统的搭建 | 第60-62页 |
4.3.2 异常折射样品的测量结果 | 第62-63页 |
4.3.3 实验分析小结 | 第63页 |
4.4 超表面相位控制在菲涅尔波带片方面的应用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基于介质微结构的高效率太赫兹相位和振幅控制 | 第66-82页 |
5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66-71页 |
5.1.1 超表面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66-70页 |
5.1.2 介质超材料简介及其在超表面中的应用优势 | 第70-71页 |
5.2 基于硅的介质微结构设计及相位和振幅控制 | 第71-76页 |
5.2.1 提高偏振转换效率的设计思路 | 第71-73页 |
5.2.2 基于硅的介质微结构设计 | 第73-74页 |
5.2.3 振幅调制原理 | 第74-76页 |
5.2.4 基于硅介质微结构的参数选择 | 第76页 |
5.3 奇异光栅的设计 | 第76-78页 |
5.4 奇异光栅的模拟及实验结果 | 第78-81页 |
5.4.1 模拟结果 | 第78-79页 |
5.4.2 实验结果 | 第79-81页 |
5.4.3 实验分析小结 | 第8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太赫兹表面波的激发控制 | 第82-102页 |
6.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82-89页 |
6.1.1 表面波简介 | 第82-85页 |
6.1.2 表面波的激发 | 第85-88页 |
6.1.3 激发表面波的波振面控制 | 第88-89页 |
6.2 表面波激发相位的控制方法 | 第89-91页 |
6.2.1 单狭缝孔的表面波激发特性 | 第89-90页 |
6.2.2 双狭缝孔的表面波激发相位控制 | 第90-91页 |
6.3 表面波波振面的设计及模拟结果 | 第91-93页 |
6.3.1 倾斜的表面波波振面 | 第91-92页 |
6.3.2 汇聚和发散的表面波波振面 | 第92-93页 |
6.4 表面波波振面控制的实验结果 | 第93-98页 |
6.4.1 太赫兹近场扫面系统的搭建 | 第93-96页 |
6.4.2 表面波波振面控制样品的实验测量 | 第96-97页 |
6.4.3 提高激发表面波的强度 | 第97-98页 |
6.5 设计的表面波激发结构在偏振分析和传感方面的应用 | 第98-100页 |
6.5.1 设计的表面波激发结构在偏振分析中的应用 | 第98-99页 |
6.5.2 设计的表面波激发结构在传感中的应用 | 第99-100页 |
6.5.3 一种基于该种表面波激发结构的实际器件设想 | 第10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13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