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滑坡崩塌灾害孕育规律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目的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长安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5-28页 |
2.1 自然地理 | 第15-21页 |
2.1.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| 第15页 |
2.1.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1.3 地形地貌 | 第16-18页 |
2.1.4 气象与水文特征 | 第18-21页 |
2.2 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1-28页 |
2.2.1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| 第21-23页 |
2.2.2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| 第23-24页 |
2.2.3 工程地质岩组 | 第24-26页 |
2.2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长安区滑坡崩塌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 | 第28-36页 |
3.1 滑坡崩塌发育情况 | 第28-31页 |
3.1.1 滑坡发育情况 | 第28-30页 |
3.1.2 崩塌发育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2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| 第31-35页 |
3.2.1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布特征 | 第31-33页 |
3.2.2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在地貌上的表现特征 | 第33-34页 |
3.2.3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滑坡崩塌影响因素分析及灾害孕育规律研究 | 第36-57页 |
4.1 滑坡崩塌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51页 |
4.1.1 地面高程 | 第37-39页 |
4.1.2 地形坡度 | 第39-41页 |
4.1.3 地形坡向 | 第41-43页 |
4.1.4 工程地质岩组 | 第43-45页 |
4.1.5 年平均降雨量 | 第45-46页 |
4.1.6 与水系的关系 | 第46-48页 |
4.1.7 与构造断裂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4.1.8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49-51页 |
4.2 基于CF法的滑坡崩塌灾害孕育规律研究 | 第51-55页 |
4.2.1 确定性系数CF法的计算原理 | 第51-52页 |
4.2.2 长安区滑坡崩塌灾害影响因子的CF值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2.3 滑坡崩塌灾害孕育规律 | 第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| 第57-79页 |
5.1 拟采用的易发性分区评价方法 | 第57页 |
5.2 易发性分区评价过程 | 第57-73页 |
5.2.1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| 第57-58页 |
5.2.2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| 第58-59页 |
5.2.3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| 第59-60页 |
5.2.4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| 第60-63页 |
5.2.5 评价集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5.2.6 评价数据的获取 | 第64-67页 |
5.2.7 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| 第67-71页 |
5.2.8 模糊综合评判 | 第71-73页 |
5.3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| 第73-77页 |
5.3.1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总体特点 | 第73-75页 |
5.3.2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| 第75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| 第79-82页 |
6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2.1 存在的问题 | 第80页 |
6.2.2 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