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重金属废水来源和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1.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| 第11页 |
1.1.2 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2 重金属废水处理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化学法 | 第13-15页 |
1.2.2 物理法 | 第15-16页 |
1.2.3 生物法 | 第16-17页 |
1.3 常用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.1 活性炭类吸附剂 | 第17页 |
1.3.2 矿物类吸附剂 | 第17-18页 |
1.3.3 生物类吸附剂 | 第18页 |
1.4 钢渣的来源、矿物组成及利用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4.1 钢渣的来源及性质 | 第18-19页 |
1.4.2 钢渣的矿物组成 | 第19页 |
1.4.3 钢渣的利用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5 动态吸附基本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6.1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2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钢渣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25页 |
2.2.1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25页 |
2.2.2 比表面积(BET)测定 | 第25页 |
2.2.3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25页 |
2.3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3.1 钢渣对单一离子静态吸附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2 吸附机理分析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3.3 动态吸附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4 检测方法 | 第31-32页 |
3 钢渣的来源与表征 | 第32-36页 |
3.1 钢渣的来源及预处理 | 第32页 |
3.2 钢渣分析及表征 | 第32-35页 |
3.2.1 钢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| 第32页 |
3.2.2 钢渣的XRD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3 钢渣的SEM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4 粒度分布图 | 第34页 |
3.2.5 钢渣的BET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钢渣对重金属离子静态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6-41页 |
4.1 单一离子静态实验 | 第36-39页 |
4.1.1 钢渣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1.2 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1.3 环境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8页 |
4.1.4 反应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2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5 钢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初探 | 第41-49页 |
5.1 吸附作用 | 第41-44页 |
5.1.1 吸附等温实验 | 第41-43页 |
5.1.2 钢渣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| 第43-44页 |
5.2 化学沉淀作用 | 第44-47页 |
5.2.1 现象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2.2 表征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6 钢渣对重金属离子动态吸附研究 | 第49-57页 |
6.1 进水流速对铅离子和镉离子动态吸附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6.2 进水初始浓度对铅离子和镉离子动态吸附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6.3 吸附柱床层高度对铅离子和镉离子动态吸附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6.4 Thomas模型的应用 | 第53-54页 |
6.5 混合离子动态实验 | 第54-56页 |
6.6 结论 | 第56-57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57-59页 |
7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7.2 展望与建议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