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2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8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4-16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6-18页 |
一、两种不同方法构建肝纤维化小鼠70%肝切除模型的比较 | 第18-28页 |
1.1 对象和方法 | 第18-23页 |
1.1.1 实验动物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18-19页 |
1.1.1.1 主要化学试剂及耗材 | 第18页 |
1.1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8-19页 |
1.1.2 实验方法 | 第19-23页 |
1.1.2.1 实验动物和分组 | 第19页 |
1.1.2.2 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19-20页 |
1.1.2.3 小鼠肝脏组织标本采集 | 第20-21页 |
1.1.2.4 石蜡切片肝组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 | 第21-22页 |
1.1.2.5 肝切除术后观察指标 | 第22-23页 |
1.1.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23页 |
1.2 实验结果 | 第23-25页 |
1.2.1 小鼠肝纤维化的造模情况 | 第23页 |
1.2.2 肝切除术后两组成活率及并发症情况 | 第23-24页 |
1.2.3 肝切除术后两组血清ALT、AST水平变化 | 第24-25页 |
1.2.4 肝切除术后两组肝重/体重值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 | 第25页 |
1.3 讨论 | 第25-27页 |
1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二、正常及肝纤维化小鼠大范围肝切除后的肝再生研究 | 第28-36页 |
2.1 对象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1.1 实验动物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8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1.2.1 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28页 |
2.1.2.2 小鼠肝脏组织标本采集 | 第28页 |
2.1.2.3 石蜡切片HE染色、肝组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 | 第28-30页 |
2.1.2.4 肝切除术后观察指标 | 第30-31页 |
2.1.2.5 统计学分析 | 第31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31-34页 |
2.2.1 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情况 | 第31页 |
2.2.2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 | 第31-32页 |
2.2.3 肝脏组织学变化 | 第32页 |
2.2.4 肝体重比结果 | 第32-33页 |
2.2.5 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 | 第33-34页 |
2.3 讨论 | 第34-35页 |
2.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三、IL-22对肝纤维化小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肝再生作用 | 第36-51页 |
3.1 对象和方法 | 第36-43页 |
3.1.1 实验动物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36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6-43页 |
3.1.2.1 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36页 |
3.1.2.2 小鼠肝脏组织标本采集 | 第36-37页 |
3.1.2.3 石蜡切片HE染色、肝组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 | 第37-39页 |
3.1.2.4 蛋白印迹技术检测(Western blot)检测STAT3、Cyclin D1表达 | 第39-42页 |
3.1.2.5 肝切除术后观察指标 | 第42-43页 |
3.1.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43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43-48页 |
3.2.1 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情况 | 第43页 |
3.2.2 肝切除术后不同时间各组血清ALT/AST值及ALB水平变化 | 第43-44页 |
3.2.3 肝切除后不同时间肝体重比 | 第44-45页 |
3.2.4 肝脏组织学变化 | 第45-46页 |
3.2.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| 第46-47页 |
3.2.6 STAT3、Cyclin D1表达 | 第47-48页 |
3.3 讨论 | 第48-50页 |
3.4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8-60页 |
综述 | 第60-65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