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理论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3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概述 | 第14-20页 |
2.1 行政服务中心的内涵分析 | 第14-16页 |
2.1.1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 | 第14页 |
2.1.2 行政服务中心的称呼 | 第14-15页 |
2.1.3 行政服务中心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2.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| 第16-18页 |
2.3 县(市)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| 第18-20页 |
2.3.1 承载行政服务的重要基石 | 第19页 |
2.3.2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| 第19页 |
2.3.3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| 第20-28页 |
3.1 泉州市辖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概述 | 第20页 |
3.2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5页 |
3.2.1 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 | 第21-22页 |
3.2.2 业务规程和服务机制 | 第22-24页 |
3.2.3 协调和监督机制 | 第24-25页 |
3.2.4 技术支持和电子平台建设 | 第25页 |
3.3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成效 | 第25-28页 |
3.3.1 精简审批流程,提升服务效率 | 第25-26页 |
3.3.2 通过多项举措,做好服务工作 | 第26-27页 |
3.3.3 推进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,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| 第28-35页 |
4.1 面临的困境 | 第28-32页 |
4.1.1 制度困境 | 第28-29页 |
4.1.2 管理困境 | 第29-30页 |
4.1.3 监督困境 | 第30-31页 |
4.1.4 审批困境 | 第31-32页 |
4.2 原因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2.1 缺乏顶层设计 | 第32页 |
4.2.2 部门利益难以排除 | 第32-33页 |
4.2.3 政府出现自利性倾向 | 第33-34页 |
4.2.4 配套制度支持不足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国内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| 第35-43页 |
5.1 国外部分国家行政服务部门的典型做法 | 第35-38页 |
5.1.1 英国一站式服务及其特征 | 第35-36页 |
5.1.2 澳大利亚的联接中心 | 第36-37页 |
5.1.3 新加坡行政服务中心 | 第37-38页 |
5.2 国外行政服务部门建设的启示 | 第38-39页 |
5.3 国内其它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创新案例 | 第39-41页 |
5.3.1 成都市武侯区成立行政审批局作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部门 | 第39-40页 |
5.3.2 天津和平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引入中介组织参与行政审批服务 | 第40-41页 |
5.4 国内其它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启示 | 第41-43页 |
第6章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优化对策 | 第43-50页 |
6.1 制度建设 | 第43-45页 |
6.1.1 中央层面 | 第43-44页 |
6.1.2 地方政府 | 第44页 |
6.1.3 探索实施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 | 第44-45页 |
6.2 管理建设 | 第45-46页 |
6.2.1 争取管理权限 | 第45页 |
6.2.2 引入“跨职能团队” | 第45页 |
6.2.3 引入行政审批中介组织 | 第45-46页 |
6.2.4 提高服务 | 第46页 |
6.3 监督建设 | 第46-47页 |
6.3.1 提高公众参与度 | 第46-47页 |
6.3.2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| 第47页 |
6.4 审批建设 | 第47-50页 |
6.4.1 积极推动电子政务 | 第47-49页 |
6.4.2 通过理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来健全其运行机制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