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导言 | 第9-16页 |
| (一)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9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| (三)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页 |
| (四)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| 一、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迫切 | 第16-28页 |
| (一)川东地区严重灾荒需要及时应对 | 第16-20页 |
| 1.川东地区灾荒概况 | 第16-18页 |
| 2.川东区灾荒的危害 | 第18-19页 |
| 3.进行社会动员是川东地区及时应对灾荒的前提 | 第19-20页 |
| (二)严重灾荒下民众的消极心态需要全面思想动员 | 第20-24页 |
| 1.川东地区民众的消极心态 | 第20-23页 |
| 2.进行社会动员是瓦解民众消极心态的关键 | 第23-24页 |
| (三)川东区乡村生产救灾的现实困境需要全员发动 | 第24-27页 |
| 1.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的现实困境 | 第24-26页 |
| 2.进行社会动员是破解川东生产救灾困境的必然选择 | 第26-27页 |
| 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推进与救灾工作的开展 | 第28-41页 |
| (一)社会动员的起步:不饿死一个人 | 第28-31页 |
| 1.救灾的底线:不饿死一个人 | 第28-30页 |
| 2.社会动员的舆论启动 | 第30-31页 |
| (二)救灾社会动员的展开:面向生产 | 第31-34页 |
| 1.救灾的方法:生产救灾 | 第31-32页 |
| 2.社会动员的思想引导 | 第32-34页 |
| (三)社会动员的高潮:面向地主 | 第34-38页 |
| 1.生产救灾困境的解决:一切面向地主 | 第34-36页 |
| 2.社会动员的全民动员 | 第36-38页 |
| (四)社会动员的深入:组织起来 | 第38-40页 |
| 1.灾荒的消除:组织起来力量大 | 第38-39页 |
| 2.社会动员的全面扩展 | 第39-40页 |
| 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组织动员 | 第41-51页 |
| (一)体制内的组织动员 | 第41-43页 |
| 1.各级生产救灾机构的层层动员 | 第41-42页 |
| 2.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动员 | 第42-43页 |
| (二)体制外的组织动员 | 第43-46页 |
| 1.群团组织的普遍建立 | 第43-45页 |
| 2.从骨干到大众动员机制 | 第45-46页 |
| (三)辅助性的组织动员 | 第46-49页 |
| 1.乡村工作队的动员 | 第47-48页 |
| 2.宣传网制度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| 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四、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宣传动员 | 第51-63页 |
| (一)文字宣传 | 第51-54页 |
| 1.报纸、书籍、刊物 | 第51-53页 |
| 2.标语 | 第53-54页 |
| (二)话语宣传 | 第54-57页 |
| 1.山歌 | 第55-56页 |
| 2.曲艺艺术 | 第56-57页 |
| (三)先进典型示范 | 第57-61页 |
| 1.干部的率先垂范 | 第57-59页 |
| 2.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 | 第59-61页 |
| 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五、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成效与启示 | 第63-69页 |
| (一)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成效 | 第63-66页 |
| 1.调动了农民生产救灾的积极性 | 第63-64页 |
| 2.加深了对中共生产救灾政策的认同 | 第64-65页 |
| 3.加深了对中共的政党认同 | 第65-66页 |
| (二)川东地区乡村生产救灾社会动员的启示 | 第66-68页 |
| 1.社会动员必须以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网络为依托 | 第66-67页 |
| 2.社会动员必须以民众现实利益关注为导向 | 第67-68页 |
| 3.社会动员的宣传必须通俗易懂 | 第68页 |
| 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结语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