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机车工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机车构造论文--走行部分论文--转向架论文

机车车轮多轴疲劳强度分析
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工作第16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16-17页
第2章 多轴疲劳准则第17-33页
    2.1 金属疲劳概述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疲劳发展史简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疲劳破坏与静力破坏的区别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疲劳的分类第19页
    2.2 多轴疲劳准则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多轴疲劳准则概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轴疲劳准则发展回顾第21-24页
    2.3 现有车轮强度评价标准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本文所用疲劳评判准则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Sines准则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Crossland准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Dang Van准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UIC510-5中疲劳评判标准第28-29页
    2.5 算法流程第29-3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3章 车轮有限元模型第33-38页
    3.1 模型简述第33页
    3.2 基本参数第33-35页
    3.3 有限元模型第35-36页
    3.4 计算载荷工况第36-3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4章 热机耦合分析车轮强度第38-48页
    4.1 热力学理论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热传导理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温度场有限元理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热应力场有限元理论第41-42页
    4.2 车轮仿真参数第42-43页
    4.3 温度场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热载荷的确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温度场仿真计算结果第44-45页
    4.4 车轮热应力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4.5 热机耦合加载工况第46-47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5章 静强度及应力分布分析第48-55页
    5.1 静强度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5.2 应力分布特点第50-54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6章 疲劳强度分析第55-66页
    6.1 辐板截面疲劳强度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6.2 辐板孔多轴疲劳强度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6.3 机械载荷与热机耦合综合作用对比第62-6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结论第66页
    展望第66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产前超声用于胎儿结构畸形和染色体异常筛查及诊断的研究
下一篇:影子银行发展会加剧经济波动吗--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