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内容及学术史回顾 | 第9-11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| 第11-12页 |
四、研究内容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传教士教育团与江南教会大学的兴办 | 第13-24页 |
第一节 传教士教育团体来华 | 第13-17页 |
一、传教团体来华 | 第14-15页 |
二、专职教育的团体涌现 | 第15-17页 |
三、传教士教育团的宣教使命 | 第17页 |
第二节 清末江南教会大学的兴办 | 第17-24页 |
一、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兴办 | 第18-20页 |
二、沪江大学的兴办 | 第20-22页 |
三、东吴大学的兴办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对江南社会“场效应” | 第24-65页 |
第一节 教会大学的教育宗旨和目标设计的“场效应” | 第24-34页 |
一、“场效应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江南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 | 第25-28页 |
二、教育宗旨和目标设计 | 第28-30页 |
三、制度结构的场效应 | 第30-34页 |
第二节 学校系统及管理体制设计的“场效应” | 第34-48页 |
一、学校外部社会力量 | 第35-37页 |
二、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| 第37-40页 |
三、关系结构的场效应 | 第40-48页 |
第三节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设计的“场效应” | 第48-65页 |
一、课程设置演变 | 第49-55页 |
二、教学内容特色 | 第55-60页 |
三、具象结构的场效应 | 第60-65页 |
第三章 教会大学的社会参与与江南社会的革新 | 第65-104页 |
第一节 江南社会的现代转型 | 第65-69页 |
一、清末民初江南社会的概述 | 第65-66页 |
二、教会大学与近代江南社会现代转型的途径和内容 | 第66-69页 |
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与江南社会的调适 | 第69-83页 |
一、第三领域理论与教会大学的社会参与 | 第70-72页 |
二、双重文化的调适与更新——差序社会格局的再识 | 第72-76页 |
三、西学东渐的引路人 | 第76-83页 |
第三节 社会服务体系与江南社会的革新 | 第83-98页 |
一、“东吴体系” | 第83-87页 |
二、“沪江模式” | 第87-96页 |
三、社会建设——毕业生统计 | 第96-98页 |
第四节 公民教育与江南社会的革新 | 第98-104页 |
一、提出公民社会教育理想 | 第99-102页 |
二、优秀毕业生的贡献 | 第102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11-112页 |
后记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