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3页 |
1.1 马铃薯在世界和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| 第10-15页 |
1.1.1 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 | 第10-14页 |
1.1.2 中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2 马铃薯病毒病害 | 第15-18页 |
1.2.1 主要病毒病害及对产量的影响 | 第15-17页 |
1.2.2 马铃薯卷叶病毒 | 第17-18页 |
1.3 PLRV和PVY的检测技术 | 第18页 |
1.3.1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| 第18页 |
1.3.2 反转录聚合酶链.式反应 | 第18页 |
1.4 病毒病害对马铃薯生长、生理代谢及薯块产量影响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5 病毒对植物营养生长与生理代谢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5.1 营养生长 | 第19-20页 |
1.5.2 相对电导率和相对含水量 | 第20页 |
1.5.3 叶绿素含量 | 第20页 |
1.5.4 总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20-21页 |
1.5.5 可溶性糖含量 | 第21页 |
1.5.6 植物激素含量 | 第21页 |
1.6 马铃薯微型薯形成 | 第21-22页 |
1.7 钾离子 | 第22页 |
1.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3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2.1 带毒材料在试管中的建立 | 第23页 |
2.2.2 病毒检测 | 第23-25页 |
2.2.3 生理测定 | 第25-27页 |
2.2.4 微型薯诱导与形成 | 第27页 |
2.2.5 微型薯全钾离子含量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2.6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马铃薯‘紫花白’带毒植株在田间的症状表现 | 第29-30页 |
3.2 DAS-ELISA和RT-PCR病毒检测 | 第30-31页 |
3.3 PLRV和PVY对马铃薯组培苗营养生长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3.1 对萌发率的影响 | 第31页 |
3.3.2 对茎与根生长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4 PLRV和PVY对马铃薯“紫花白”组培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| 第33-41页 |
3.4.1 相对电导率 | 第33-34页 |
3.4.2 对相对含水量 | 第34页 |
3.4.3 叶绿素含量 | 第34-35页 |
3.4.4 可溶性糖含量 | 第35-37页 |
3.4.5 总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37页 |
3.4.6 对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4.7 病毒对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4.8 对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1-4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5.1 结论 | 第45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