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我国拱桥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框图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主要工作及研究框图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拱轴线型及联合作用对拱桥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18-41页 |
2.1 概述 | 第18页 |
2.2 拱桥的受力性能 | 第18-20页 |
2.3 拱轴线型对拱桥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20-32页 |
2.3.1 常用的拱轴线 | 第21-29页 |
2.3.2 拱轴线型对拱桥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2.4 拱上建筑联合作用对拱桥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32-40页 |
2.4.1 联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| 第33-36页 |
2.4.2 联合作用对主拱圈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2.4.3 联合作用对拱上建筑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拱桥内力计算 | 第41-52页 |
3.1 概述 | 第41页 |
3.2 拱轴线的确定 | 第41-44页 |
3.3 拱桥内力的计算 | 第44-47页 |
3.3.1 拱圈恒载内力计算 | 第44-46页 |
3.3.2 拱圈活载及附加荷载内力计算 | 第46-47页 |
3.4 拱上建筑联合作用的处理方式 | 第47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联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| 第52-78页 |
4.1 概述 | 第52页 |
4.2 模型概述 | 第52-54页 |
4.3 联合作用对主拱圈的影响 | 第54-73页 |
4.3.1 拱上建筑联合作用影响结果对比 | 第54-61页 |
4.3.2 立墙截面特性对联合作用的影响 | 第61-69页 |
4.3.3 立墙间距与跨径比对联合作用的影响 | 第69-73页 |
4.4 联合作用对拱上建筑的影响 | 第73-7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联合作用下拱圈厚度对承载能力验算的影响 | 第78-112页 |
5.1 概述 | 第78页 |
5.2 工程概况 | 第78-79页 |
5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79-81页 |
5.3.1 模型概述 | 第79-80页 |
5.3.2 计算参数 | 第80-81页 |
5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1-111页 |
5.4.1 连拱影响下立墙截面特性对联合作用的影响 | 第81-90页 |
5.4.2 联合作用下拱圈厚度对承载能力验算的影响 | 第90-104页 |
5.4.3 确定最优拱圈截面厚度 | 第104-11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6.1 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6.2 展望 | 第113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