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

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导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1.3 文章结构第15页
    1.4 文章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5-17页
第2章 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第17-23页
    2.1 影子银行的理论基础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金融发展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监管套利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金融创新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金融脆弱性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新古典增长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内生增长理论第21-23页
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其构成第23-34页
    3.1 影子银行的界定第23-24页
    3.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第28-31页
    3.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杠杆率较低,实际利率偏高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期限错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监管缺失第33-34页
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第34-40页
    4.1 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影子银行加快资本积累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影子银行增强资金流动性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影子银行增加投资效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影子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影子银行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影子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影子银行促进金融监管不断完善第37-38页
    4.2 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消极效应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影子银行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影子银行易造成风险传导第38-40页
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发展的VAR实证分析第40-49页
    5.1 模型介绍第40页
    5.2 变量介绍第40-41页
    5.3 影子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检验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平稳性检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对影子银行的预测第47页
    5.4 实证结论第47-49页
第6章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9-55页
    6.1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,创新监管模式第49-51页
    6.2 建立风险隔离机制,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第51-52页
    6.3 鼓励金融创新,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完善货币供应量计量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健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统计制度第53页
    6.4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,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第53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后记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访问量、付费广告对OTA销售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
下一篇:自助服务VS人工服务:消费内隐态度影响因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