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1 绪论 | 第16-37页 |
1.1 有机氟化物的分类及应用 | 第16-18页 |
1.2 有机氟化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| 第18-21页 |
1.2.1 ODS及替代品 | 第18-19页 |
1.2.2 多氟及全氟化合物 | 第19-20页 |
1.2.3 氟代农药 | 第20-21页 |
1.2.4 氟代医药 | 第21页 |
1.3 含硝基芳烃化合物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研究 | 第21-25页 |
1.3.1 好氧生物转化降解机制 | 第22-23页 |
1.3.2 厌氧生物转化降解机制 | 第23-24页 |
1.3.3 含硝基芳烃化合物降解功能菌及其遗传学 | 第24-25页 |
1.4 含氟芳烃化合物生物转化降解机制研究 | 第25-30页 |
1.4.1 好氧生物转化降解机制 | 第25-28页 |
1.4.2 厌氧生物转化降解机制 | 第28页 |
1.4.3 氟代芳烃降解功能菌及其遗传学 | 第28-30页 |
1.5 含氟含硝基芳烃化合物生物降解影响 | 第30-31页 |
1.5.1 污染物化学结构 | 第30页 |
1.5.2 共存基质 | 第30-31页 |
1.6 含氟含硝基芳烃化合物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| 第31-33页 |
1.6.1 含有机氟化物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| 第31-32页 |
1.6.2 含硝基芳烃化合物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| 第32-33页 |
1.7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深入研究探讨 | 第33-34页 |
1.8 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34-37页 |
1.8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34-35页 |
1.8.2 研究内容 | 第35页 |
1.8.3 技术路线 | 第35-37页 |
2 厌氧还原脱氟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37-56页 |
2.1 引言 | 第37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2.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| 第39-40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54页 |
2.3.1 氟代硝基苯对厌氧消化的抑制效应 | 第40-42页 |
2.3.2 氟代硝基苯厌氧生物转化降解特性 | 第42-48页 |
2.3.3 氟代硝基苯厌氧降解动力学 | 第48-50页 |
2.3.4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| 第50-54页 |
2.4 小结 | 第54-56页 |
3 好氧氧化脱氟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56-81页 |
3.1 引言 | 第56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9页 |
3.2.1 氟苯胺生物降解性能 | 第56-58页 |
3.2.2 氟苯胺降解动力学 | 第58页 |
3.2.3 氟苯胺驯化污泥降解同类化合物特性 | 第58页 |
3.2.4 共存基质对氟苯胺降解特性的影响 | 第58页 |
3.2.5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| 第58-5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79页 |
3.3.1 氟苯胺好氧生物降解性能 | 第59-61页 |
3.3.2 氟苯胺降解途径初探 | 第61-63页 |
3.3.3 氟苯胺降解动力学 | 第63-65页 |
3.3.4 氟苯胺驯化污泥降解同类化合物特性 | 第65-67页 |
3.3.5 共存基质对氟苯胺降解的影响 | 第67-73页 |
3.3.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73-79页 |
3.3.7 氟苯胺驯化降解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| 第79页 |
3.4 小结 | 第79-81页 |
4 A-O工艺降解氟代硝基苯效能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| 第81-106页 |
4.1 引言 | 第81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81-85页 |
4.2.1 UASB-MBBR联合工艺的启动与运行 | 第81-83页 |
4.2.2 2,4-DFNB负荷对UASB-MBBR系统稳定性影响 | 第83页 |
4.2.3 UASB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转化降解2,4-DFNB特性 | 第83-84页 |
4.2.4 MB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转化降解2,4-DFA特性 | 第84页 |
4.2.5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| 第84-8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5-105页 |
4.3.1 UASB-MBBR联合工艺启动 | 第85-89页 |
4.3.2 2,4-DFNB负荷对UASB-MBBR联合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 | 第89-92页 |
4.3.3 UASB反应器失稳机制 | 第92-104页 |
4.3.4 MBBR反应器失稳机制 | 第104-105页 |
4.4 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5 脱氟功能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 | 第106-120页 |
5.1 引言 | 第106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6-108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106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106-108页 |
5.2.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| 第108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8-119页 |
5.3.1 菌株的生理生化及形态观察 | 第108-110页 |
5.3.2 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5.3.3 氟苯胺初始浓度对菌株JF-3和DF-3生长及降解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5.3.4 菌株JF-3和DF-3的降解动力学及生长动力学 | 第113页 |
5.3.5 3-FA和4-FA降解过程中菌株JF-3和DF-3的细胞产率 | 第113-114页 |
5.3.6 菌株JF-3和DF-3降解其它芳烃化合物的特性 | 第114-115页 |
5.3.7 3-FA和4-FA降解途径及机制 | 第115-119页 |
5.4 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3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22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4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