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| 第11页 |
1.3 充电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| 第14-20页 |
2.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2.2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4-16页 |
2.3 极化现象分析 | 第16-19页 |
2.3.1 极化对充电过程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2.3.2 析气特性分析 | 第18页 |
2.3.3 消除极化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原理 | 第20-23页 |
3.1 快速充电原理 | 第20-21页 |
3.2 常用快速充电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及馈能的高效快速充电方法 | 第23-35页 |
4.1 负脉冲去极化原理 | 第23页 |
4.2 模糊控制理论 | 第23-24页 |
4.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| 第24-27页 |
4.4 试验及效果分析 | 第27-29页 |
4.5 馈能基本原理 | 第29-30页 |
4.6 馈能方法的实现电路 | 第30-33页 |
4.7 馈能方法的结果及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充电实验平台的建立 | 第35-50页 |
5.1 快速充电系统构成 | 第35-36页 |
5.2 硬件部分 | 第36-42页 |
5.2.1 系统充放电控制电路设计 | 第36页 |
5.2.2 主电路设计 | 第36-37页 |
5.2.3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| 第37-38页 |
5.2.4 检测电路设计 | 第38-41页 |
5.2.5 保护及驱动电路设计 | 第41-42页 |
5.3 软件部分 | 第42-45页 |
5.3.1 主程序设计 | 第42页 |
5.3.2 模糊控制器1软件设计 | 第42-43页 |
5.3.3 模糊控制器2软件设计 | 第43-44页 |
5.3.4 去极化子程度设计 | 第44-45页 |
5.4 快速充电系统性能测试 | 第45页 |
5.5 快速充电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9页 |
5.5.1 实验条件 | 第45-46页 |
5.5.2 第一阶段充电电流参数确定 | 第46页 |
5.5.3 正脉冲参数确定 | 第46-47页 |
5.5.4 负脉冲参数确定 | 第47页 |
5.5.5 间歇参数确定 | 第47-48页 |
5.5.6 高效快速充电法与传统间歇-正负脉冲充电方法对比实验及结论 | 第48-4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