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波龙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4-35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6-27页 |
1.2.1 斑岩铜矿研究进展 | 第17-23页 |
1.2.2 班公湖-怒江缝合带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| 第23页 |
1.2.3 多龙铜金矿集区主要矿床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.2.4 波龙铜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内容、思路与实物工作量 | 第27-3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3.3 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1.3.4 实物工作量 | 第30页 |
1.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| 第30-35页 |
1.4.1 主要成果 | 第30-34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34-35页 |
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35-51页 |
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35-42页 |
2.1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35-36页 |
2.1.2 地层 | 第36-38页 |
2.1.3 岩浆岩 | 第38-39页 |
2.1.4 构造 | 第39-41页 |
2.1.5 变质岩 | 第41-42页 |
2.2 多龙矿集区地质 | 第42-50页 |
2.2.1 地层 | 第42-44页 |
2.2.2 岩浆岩 | 第44-47页 |
2.2.3 构造 | 第47-49页 |
2.2.4 变质岩 | 第49-50页 |
2.3 区域矿产 | 第50-51页 |
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1-75页 |
3.1 矿区地质 | 第51-55页 |
3.1.1 地层 | 第51-52页 |
3.1.2 岩浆岩 | 第52-53页 |
3.1.3 构造 | 第53页 |
3.1.4 变质岩 | 第53-55页 |
3.2 矿体特征 | 第55-57页 |
3.3 矿石组构 | 第57-59页 |
3.3.1 矿石构造 | 第57-59页 |
3.3.2 矿石结构 | 第59页 |
3.4 矿石组分 | 第59-71页 |
3.4.1 矿物成分 | 第61-62页 |
3.4.2 化学成分 | 第62页 |
3.4.3 矿物化学成分 | 第62-71页 |
3.5 围岩蚀变 | 第71-72页 |
3.5.1 蚀变类型 | 第71页 |
3.5.2 蚀变带特征 | 第71-72页 |
3.6 成矿期次 | 第72-74页 |
3.7 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4章 成矿斑岩特征 | 第75-99页 |
4.1 岩石学 | 第75-77页 |
4.1.1 岩体特征 | 第75-76页 |
4.1.2 岩相学 | 第76-77页 |
4.2 元素地球化学 | 第77-82页 |
4.2.1 常量元素 | 第77-79页 |
4.2.2 微量元素 | 第79-80页 |
4.2.3 稀土元素 | 第80-82页 |
4.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82-83页 |
4.3.1 C-O同位素 | 第82-83页 |
4.3.2 S同位素 | 第83页 |
4.4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83-89页 |
4.4.1 Rb-Sr同位素 | 第83-84页 |
4.4.2 Sm-Nd同位素 | 第84-85页 |
4.4.3 Pb同位素 | 第85-86页 |
4.4.4 Hf同位素 | 第86-89页 |
4.5 成矿斑岩源区 | 第89-93页 |
4.6 构造背景分析 | 第93-97页 |
4.6.1 常量元素特征判别 | 第93-95页 |
4.6.2 微量元素特征判别 | 第95-97页 |
4.7 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5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| 第99-117页 |
5.1 岩相学特征 | 第99-101页 |
5.2 物理化学性质 | 第101-111页 |
5.2.1 温度和压力 | 第101-103页 |
5.2.2 盐度和密度 | 第103-105页 |
5.2.3 逸度 | 第105-109页 |
5.2.4 pH和Eh | 第109-111页 |
5.3 气、液相成分 | 第111-114页 |
5.3.1 气相成分 | 第111-112页 |
5.3.2 液相成分 | 第112-114页 |
5.3.3 成矿流体类型 | 第114页 |
5.4 同位素组成 | 第114-115页 |
5.5 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6章 成矿作用研究 | 第117-141页 |
6.1 成岩成矿时代 | 第117-128页 |
6.1.1 成岩年代学 | 第117-122页 |
6.1.2 成矿年代学 | 第122-125页 |
6.1.3 多龙矿集区岩浆-热液-成矿作用演化 | 第125-128页 |
6.2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128-135页 |
6.2.1 S的来源 | 第128-130页 |
6.2.2 Cu(Au)质来源 | 第130-131页 |
6.2.3 矿石组构示踪 | 第131页 |
6.2.4 Pb同位素示踪 | 第131-134页 |
6.2.5 Sr同位素示踪 | 第134页 |
6.2.6 Re同位素示踪 | 第134-135页 |
6.3 成矿流体来源 | 第135-138页 |
6.3.1 H-O同位素组成 | 第135页 |
6.3.2 流体气相成分 | 第135-136页 |
6.3.3 稀有气体同位素 | 第136-138页 |
6.4 矿床成因 | 第138-141页 |
6.4.1 矿床成因 | 第138页 |
6.4.2 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| 第138-141页 |
结论 | 第141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