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的治理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论文创新点摘要 | 第8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9页 |
一、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3-19页 |
(一)论文选题依据 | 第13-15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5-1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9-25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9-22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2-25页 |
三、论文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(一)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| 第25页 |
(二)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| 第25-26页 |
(三)调查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 | 第26页 |
(四)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相结合 | 第26页 |
四、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| 第26-29页 |
(一)论文结构 | 第26-27页 |
(二)论文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| 第29-46页 |
一、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29-33页 |
(一)人自身的和谐 | 第29-30页 |
(二)人与人的和谐 | 第30-31页 |
(三)人与社会的和谐 | 第31-32页 |
(四)人与自然的和谐 | 第32-33页 |
二、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社会思想 | 第33-43页 |
(一)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33-34页 |
(二)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34-35页 |
(三)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35-36页 |
(四)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36-40页 |
(五)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| 第40-43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意义 | 第43-46页 |
(一)坚持以人为本,体现人文关怀 | 第43-44页 |
(二)化解社会矛盾,实现社会和平发展 | 第44页 |
(三)全球化背景下共创世界和谐 | 第44-46页 |
第二章 虚拟社会及和谐虚拟社会的相关关系梳理 | 第46-80页 |
一、虚拟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| 第46-57页 |
(一)虚拟社会的历史演进 | 第46-52页 |
(二)虚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| 第52-57页 |
二、和谐虚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| 第57-60页 |
(一)和谐虚拟社会的内涵 | 第57-58页 |
(二)和谐虚拟社会的特征 | 第58-60页 |
三、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| 第60-67页 |
(一)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 | 第60-65页 |
(二)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| 第65-67页 |
四、虚拟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| 第67-80页 |
(一)虚拟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| 第67-72页 |
(二)构建和谐社会对虚拟社会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(三)虚拟社会治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| 第74-77页 |
(四)构建和谐社会对虚拟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| 第77-80页 |
第三章 我国虚拟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| 第80-97页 |
一、我国虚拟社会治理所取得的成就 | 第80-85页 |
(一)虚拟社会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| 第80-82页 |
(二)虚拟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建立 | 第82-83页 |
(三)虚拟社会环境净化成效显著 | 第83页 |
(四)虚拟社会功能不断增强 | 第83-85页 |
二、我国虚拟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85-92页 |
(一)网络立法存在问题 | 第86-87页 |
(二)网络治理技术落后 | 第87-88页 |
(三)网络道德教育滞后 | 第88-89页 |
(四)行业自律与规制不到位 | 第89-90页 |
(五)网络安全形式严峻 | 第90-91页 |
(六)网络长效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| 第91-92页 |
三、我国虚拟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| 第92-97页 |
(一)思想守旧,治理落后 | 第92-93页 |
(二)治理体制不健全 | 第93-94页 |
(三)缺乏科学有效的竞争 | 第94-95页 |
(四)打击查处难度大 | 第95页 |
(五)舆论引导机制有待提升 | 第95-97页 |
第四章 国外虚拟社会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| 第97-110页 |
一、国外虚拟社会的治理经验 | 第97-108页 |
(一)加强网络立法监管 | 第97-98页 |
(二)实行有效政府治理 | 第98-102页 |
(三)倡导行业自律治理 | 第102-103页 |
(四)采用网络安全技术手段 | 第103-104页 |
(五)重视未成年人保护 | 第104-107页 |
(六)实行网络实名制 | 第107-108页 |
二、国外治理经验对我国虚拟社会治理的启示 | 第108-110页 |
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的治理体系构建 | 第110-159页 |
一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| 第110-115页 |
(一)构建和谐现实社会的需要 | 第110-111页 |
(二)构建和谐虚拟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111-112页 |
(三)提高人的素质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| 第112页 |
(四)国家对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 | 第112-114页 |
(五)与现实社会治理的互通性 | 第114-115页 |
二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| 第115页 |
三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115-123页 |
(一)坚持以人为本,平衡稳定原则 | 第116-117页 |
(二)坚持党政主导,多元共治原则 | 第117-119页 |
(三)坚持诚信友爱,法律约束原则 | 第119-120页 |
(四)坚持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原则 | 第120-121页 |
(五)坚持科学发展,统筹兼顾原则 | 第121-123页 |
四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规范 | 第123-124页 |
(一)治理手段规范 | 第123-124页 |
(二)参与主体规范 | 第124页 |
(三)网络道德规范 | 第124页 |
五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内容 | 第124-137页 |
(一)虚拟社会民生保障体系 | 第124-129页 |
(二)虚拟社会科学治理体系 | 第129-133页 |
(三)虚拟社会利益冲突防范体系 | 第133-137页 |
六、虚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 | 第137-159页 |
(一)虚拟社会治理体系的意识构建 | 第137-144页 |
(二)虚拟社会治理体系的行为构建 | 第144-151页 |
(三)虚拟社会治理体系的环境构建 | 第151-159页 |
结论 | 第159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67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67-168页 |
致谢 | 第168-1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