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土壤微生物燃料电池修复复合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7页
    1.1 石油的物质组成及特征第15页
    1.2 石油污染的来源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石油污染的危害第16页
    1.4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物理化学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法第18-21页
    1.5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沉积型MFCs的工作原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沉积型MFCs的应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沉积型MFCs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影响因素第24-25页
    1.6 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
    1.7 课题的创新点第26-27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-37页
    2.1 土壤采集第27页
    2.2 试剂、材料和仪器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第28页
    2.3 实验装置图第28-29页
    2.4 溶液配制第29页
    2.5 土壤性质的测定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土壤pH的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土壤中石油烃含量的测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土壤中多环芳烃(PAHs)的定性测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土壤中蒽、菲、芘的提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样品中蒽、菲、芘浓度的测定与计算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7 土壤及电极上DNA提取、PCR和测序第33-34页
    2.6 土壤MFCs产电性能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电压测定与记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内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土壤MFCs产出的电量第34-35页
    2.7 阴极附近溶解氧含量的测定第35-37页
第三章 土壤MFCs的运行及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第37-45页
    3.1 土壤MFCs的构建第37-38页
    3.2 MFCs产电性能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电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39页
    3.3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土壤中TPH的降解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土壤中蒽、菲、芘的降解第40-41页
    3.4 土壤性质的变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土壤pH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41页
    3.5 微生物群落第41-42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42-45页
第四章 电极间距及上覆水深度对土壤MFCs性能的影响第45-57页
    4.1 实验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4.2 MFCs电压变化情况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电极间距对MFCs电压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上覆水深度对MFCs电压的影响第47-49页
    4.3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电极间距MFCs的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上覆水深度MFCs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50-51页
    4.4 土壤中石油烃及蒽、菲、芘的降解第51-54页
    4.5 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 4.6 结论第55-57页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57-5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建议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5页
致谢第65-67页
作者及导师简介第67-68页
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68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中新课程《物质结构与性质》教学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--以六盘水市为例
下一篇:初中化学与生物相融合的教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