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3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 | 第13-1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3 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本文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3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0-29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2.1.1 忧患意识 | 第20页 |
2.1.2 忧患意识培养 | 第20-21页 |
2.1.3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 | 第21-22页 |
2.2 忧患意识的基本层面 | 第22-24页 |
2.2.1 国家忧患意识 | 第22页 |
2.2.2 民族忧患意识 | 第22-23页 |
2.2.3 社会忧患意识 | 第23-24页 |
2.2.4 个人忧患意识 | 第24页 |
2.3 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| 第24-27页 |
2.3.1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 | 第25页 |
2.3.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| 第25-26页 |
2.3.3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| 第26页 |
2.3.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 | 第26-27页 |
2.3.5 应对复杂国际战略形式和国家安全环境的需要 | 第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3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| 第29-38页 |
3.1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3页 |
3.1.1 培养主体观念不强 | 第29-30页 |
3.1.2 培养客体认知浅显 | 第30-31页 |
3.1.3 培养方法较为单一 | 第31-32页 |
3.1.4 培养环境相对封闭 | 第32-33页 |
3.1.5 培养机制有待创新 | 第33页 |
3.2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3-37页 |
3.2.1 培养主体观念上不够重视 | 第33-34页 |
3.2.2 培养客体的忧患意识淡薄 | 第34-35页 |
3.2.3 重理论轻养成的教育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.4 传统教育领域的墨守成规 | 第36页 |
3.2.5 培养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 | 第36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对策 | 第38-51页 |
4.1 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认识 | 第38-39页 |
4.1.1 端正态度,提升主客体的认识度 | 第38页 |
4.1.2 转变观念,树立居安思危意识 | 第38-39页 |
4.2 把握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原则 | 第39-41页 |
4.2.1 方向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2.2 系统性原则 | 第40页 |
4.2.3 实践性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2.4 渗透性原则 | 第41页 |
4.3 明确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| 第41-44页 |
4.3.1 加强国家意识教育 | 第41-42页 |
4.3.2 加强危机意识教育 | 第42-43页 |
4.3.3 加强历史意识教育 | 第43页 |
4.3.4 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| 第43-44页 |
4.4 实施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途径 | 第44-50页 |
4.4.1 抓住重点,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| 第44页 |
4.4.2 深化改革,创新培养内容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4.3 提高修养,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| 第45-47页 |
4.4.4 健全机制,保障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 | 第47页 |
4.4.5 统筹阵地,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 | 第47-5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