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方法及手段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概述 | 第16-21页 |
2.1 环境公益、环境公益诉讼及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1.1 环境公益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3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2.1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目的具有公益性 | 第17页 |
2.2.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 | 第17-18页 |
2.3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范围 | 第18-21页 |
2.3.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争议的主要观点 | 第18-19页 |
2.3.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重新界定 | 第19-21页 |
3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法律规定及借鉴 | 第21-30页 |
3.1 国外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| 第21-23页 |
3.1.1 德国的社会组织公益诉讼 | 第21-22页 |
3.1.2 印度的社会组织公益诉讼 | 第22-23页 |
3.2 国外个人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| 第23-27页 |
3.2.1 美国的公民诉讼 | 第23-25页 |
3.2.2 英国的检举人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2.3 日本的民众诉讼 | 第26-27页 |
3.3 国外环境公益原告资格的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7-30页 |
4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分析 | 第30-37页 |
4.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 | 第30-33页 |
4.1.1 我国《民事诉讼法》对原告资格的规定 | 第30-31页 |
4.1.2 我国《行政诉讼法》对原告资格的规定 | 第31页 |
4.1.3 我国《环境保护法》及相关污染防治法对原告资格的规定 | 第31-32页 |
4.1.4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对于原告资格的规定 | 第32-33页 |
4.1.5 《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》对于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 | 第33页 |
4.2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立法的不足 | 第33-37页 |
4.2.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4.2.2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| 第35-37页 |
5 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| 第37-45页 |
5.1 明确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及其原告资格 | 第37页 |
5.2 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 | 第37-40页 |
5.2.1 放宽环保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条件 | 第38页 |
5.2.2 赋予公民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| 第38-39页 |
5.2.3 明确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| 第39-40页 |
5.3 准确界定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相关的概念 | 第40-41页 |
5.4 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实现的配套机制 | 第41-45页 |
6 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