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5-1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意义 | 第19-46页 |
1.0 引言 | 第19-20页 |
1.1 小麦颖果的结构发育 | 第20-26页 |
1.1.1 果种皮 | 第20-22页 |
1.1.1.1 结构与功能 | 第20-21页 |
1.1.1.2 果皮淀粉 | 第21-22页 |
1.1.2 胚乳 | 第22-24页 |
1.1.2.1 糊粉层 | 第22页 |
1.1.2.2 内胚乳 | 第22-24页 |
1.1.2.2.1 淀粉 | 第22-23页 |
1.1.2.2.2 蛋白质 | 第23-24页 |
1.1.3 胚 | 第24-25页 |
1.1.4 养分运输组织 | 第25-26页 |
1.1.4.1 母体养分运输组织 | 第25页 |
1.1.4.2 子代养分运输组织 | 第25-26页 |
1.2 氮与小麦颖果发育及品质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1.2.1 氮与小麦颖果发育 | 第26-27页 |
1.2.2 氮与小麦品质 | 第27-28页 |
1.2.2.1 营养品质 | 第27页 |
1.2.2.2 加工品质 | 第27-28页 |
1.3 干旱胁迫与小麦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1.3.1 干旱胁迫与淀粉积累 | 第28-29页 |
1.3.2 干旱胁迫与蛋白质积累 | 第29页 |
1.4 转录组测序(RNA-Seq)和蛋白质组学在小麦颖果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1.4.1 RNA-Seq | 第29-30页 |
1.4.2 蛋白质组学 | 第30-31页 |
1.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46页 |
第二章 小麦颖果养分运输组织的发育及其与养分贮藏组织发育的关系 | 第46-91页 |
2.0 前言 | 第47-4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0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48页 |
2.1.2 组织化学染色及体视显微镜观察 | 第48页 |
2.1.3 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48-49页 |
2.1.4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49页 |
2.1.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49页 |
2.1.6 细胞数目和大小的观测 | 第49-50页 |
2.1.7 颖果鲜干重的测定 | 第50页 |
2.1.8 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2.1.9 直链淀粉、支链淀粉、总淀粉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2.1.10 数据统计 | 第5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83页 |
2.2.1 小麦颖果整体发育过程 | 第50-53页 |
2.2.2 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颖果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的结构变化 | 第53-72页 |
2.2.3 不同小麦品种颖果发育、养分运输组织及子代组织的结构比较 | 第72-83页 |
2.2.3.1 颖果发育的比较 | 第72-74页 |
2.2.3.2 养分运输组织发育的比较 | 第74-79页 |
2.2.3.3 胚乳和糊粉层细胞结构的比较 | 第79-83页 |
2.3 讨论 | 第83-88页 |
2.3.1 颖果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发育的关系 | 第83-87页 |
2.3.2 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养分运输组织与养分贮藏组织的关系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第三章 小麦果皮发育及其淀粉体的积累和降解特征 | 第91-136页 |
3.0 引言 | 第92-9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3-97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93-94页 |
3.1.2 淀粉粒的提取 | 第94页 |
3.1.3 组织化学染色及体视显微镜观察 | 第94页 |
3.1.4 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94页 |
3.1.5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94页 |
3.1.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粒度统计 | 第94页 |
3.1.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94-95页 |
3.1.8 光合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| 第95页 |
3.1.9 总淀粉、直链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| 第95页 |
3.1.10 X-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95页 |
3.1.11 衰减全反射模式-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(ATR-FTIR)分析 | 第95-96页 |
3.1.12 淀粉的酶解 | 第96页 |
3.1.13 RNA提取、克隆和测序 | 第96页 |
3.1.14 实时荧光定量PCR(qRT-PCR)分析 | 第96-97页 |
3.1.15 数据统计 | 第97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7-129页 |
3.2.1 小麦果皮的结构发育 | 第97-102页 |
3.2.1.1 外果皮的发育 | 第98页 |
3.2.1.2 中果皮的发育 | 第98页 |
3.2.1.3 内果皮的发育 | 第98-102页 |
3.2.2 背部和腹部果皮发育的差异 | 第102-103页 |
3.2.3 不同小麦品种果皮发育的差异 | 第103-105页 |
3.2.4 果皮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 | 第105-106页 |
3.2.5 果皮和颖果其它部位元素分布 | 第106-109页 |
3.2.6 果皮淀粉的积累和降解 | 第109-116页 |
3.2.6.1 果皮不同部位淀粉体的积累和降解 | 第109-112页 |
3.2.6.2 果皮淀粉的形态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 | 第112-113页 |
3.2.6.3 果皮发育过程中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| 第113-114页 |
3.2.6.4 果皮淀粉XRD和ATR-FTIR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3.2.6.5 果皮淀粉粒酶解性能分析 | 第115页 |
3.2.6.6 果皮淀粉积累和降解过程中相关基因的qRT-PCR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3.2.7 果皮淀粉与胚乳淀粉的比较 | 第116-123页 |
3.2.7.1 不同部位果皮淀粉体和胚乳淀粉体发育的比较 | 第116-121页 |
3.2.7.2 果皮淀粉粒和胚乳淀粉粒的形态和粒度分布比较 | 第121-123页 |
3.2.8 小麦与水稻、玉米果皮结构发育及淀粉积累特征的比较 | 第123-129页 |
3.2.8.1 颖果不同部位果皮特征及淀粉积累 | 第123-124页 |
3.2.8.2 颖果腹部果皮中淀粉体的发育特征 | 第124-126页 |
3.2.8.3 颖果背部果皮中淀粉体的发育 | 第126-128页 |
3.2.8.4 果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 | 第128-129页 |
3.3 讨论 | 第129-133页 |
3.3.1 果皮的结构发育和功能 | 第129-130页 |
3.3.2 果皮发育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降解的可能机制 | 第130-131页 |
3.3.3 果皮中总淀粉、可溶性糖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可能机制 | 第131页 |
3.3.4 关于果皮淀粉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| 第131-132页 |
3.3.5 果皮淀粉体与胚乳淀粉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| 第132页 |
3.3.6 三类谷物果皮淀粉体发育差异的原因 | 第132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36页 |
第四章 施氮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和淀粉体发育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| 第136-165页 |
4.0 引言 | 第137-138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38-140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138页 |
4.1.2 光学显微镜观察 | 第138页 |
4.1.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138页 |
4.1.4 蛋白体面积和淀粉体粒度统计 | 第138-140页 |
4.1.5 数据统计 | 第140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40-158页 |
4.2.1 施氮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| 第140-149页 |
4.2.1.1 强筋和弱筋小麦颖果背部和腹部蛋白体发育的差异 | 第140页 |
4.2.1.2 施氮对不同专用小麦颖果背部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| 第140-145页 |
4.2.1.3 施氮对不同专用小麦颖果腹部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| 第145-149页 |
4.2.2 施氮对小麦胚乳不同部位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| 第149-158页 |
4.2.2.1 不同部位胚乳细胞淀粉体的分布特征 | 第149-152页 |
4.2.2.2 施氮对小麦颖果腹部胚乳细胞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| 第152-155页 |
4.2.2.3 施氮对小麦颖果背部胚乳细胞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| 第155-158页 |
4.3 讨论 | 第158-162页 |
4.3.1 氮与蛋白体发育 | 第158页 |
4.3.2 氮与淀粉体发育 | 第158-159页 |
4.3.3 不同部位蛋白体和淀粉体分布的可能性分析 | 第159-161页 |
4.3.4 Imge-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小麦蛋白体发育情况的优越性 | 第161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65页 |
第五章 施氮对小麦胚乳贮藏蛋白的合成、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| 第165-206页 |
5.0 引言 | 第166-16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7-170页 |
5.1.1 试验材料与处理 | 第167页 |
5.1.2 体视显微镜观察 | 第167页 |
5.1.3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167-168页 |
5.1.4 蛋白组分的分离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168页 |
5.1.5 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测定 | 第168页 |
5.1.6 RNA提取、cDNA合成、PCR扩增和测序 | 第168页 |
5.1.7 RNA-Seq数据分析 | 第168-169页 |
5.1.8 蛋白的iTRAQ标记 | 第169页 |
5.1.9 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(L-S/MS)分析 | 第169-170页 |
5.1.10 iTRAQ数据分析 | 第170页 |
5.1.11 qRT-PCR分析 | 第170页 |
5.1.12 数据统计 | 第170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70-197页 |
5.2.1 RNA-Seq数据质量控制 | 第170-171页 |
5.2.2 污染性检测 | 第171-172页 |
5.2.3 覆盖度分析 | 第172-173页 |
5.2.4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| 第173-175页 |
5.2.5 DETs分析 | 第175-177页 |
5.2.6 DETs的G0分析 | 第177-180页 |
5.2.7 DETs的KEGG通路分析 | 第180-183页 |
5.2.8 贮藏蛋白含量及蛋白体的积累 | 第183-186页 |
5.2.9 iTRAQ技术鉴定的DEPs | 第186-189页 |
5.2.10 DEPs的功能分析 | 第189-191页 |
5.2.11 DEPs的筛选及相应转录本的qRT-PCR分析 | 第191-195页 |
5.2.12 RNA-Seq和iTRAQ数据的关联分析 | 第195-196页 |
5.2.13 施氮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| 第196-197页 |
5.3 讨论 | 第197-202页 |
5.3.1 小麦蛋白质合成相关转录本的功能分析 | 第197-200页 |
5.3.2 氮与蛋白的差异表达 | 第200-201页 |
5.3.3 贮藏蛋白含量与小麦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 | 第201页 |
5.3.4 RNA-Seq和iTRAQ数据的相关性 | 第201-2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2-206页 |
第六章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和淀粉体的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206-236页 |
6.0 引言 | 第207-208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8-211页 |
6.1.1 试验材料 | 第208页 |
6.1.2 光学显微镜观察 | 第208-209页 |
6.1.3 蛋白体面积的统计 | 第209页 |
6.1.4 颖果不同部位的分离 | 第209页 |
6.1.5 直链淀粉、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测定 | 第209页 |
6.1.6 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209页 |
6.1.7 淀粉粒的提取 | 第209-210页 |
6.1.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210页 |
6.1.9 膨胀势测定 | 第210页 |
6.1.10 糊化性能测定 | 第210页 |
6.1.11 淀粉的水解 | 第210页 |
6.1.12 淀粉的体外消化 | 第210-211页 |
6.1.13 数据统计 | 第211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1-228页 |
6.2.1 干旱胁迫对小麦颖果千粒重、总淀粉、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| 第211页 |
6.2.2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| 第211-219页 |
6.2.2.1 胚乳不同部位蛋白体的分布 | 第211-213页 |
6.2.2.2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不同部位蛋白体积累的影响 | 第213-218页 |
6.2.2.3 干旱胁迫对小麦腹部和背部胚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218-219页 |
6.2.3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219-228页 |
6.2.3.1 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的影响 | 第219-221页 |
6.2.3.2 干旱胁迫对淀粉粒的形态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| 第221-223页 |
6.2.3.4 干旱胁迫对淀粉膨胀势和糊化特征的影响 | 第223-225页 |
6.2.3.5 干旱胁迫对淀粉水解性能和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| 第225-228页 |
6.3 讨论 | 第228-232页 |
6.3.1 干旱胁迫与蛋白体发育及蛋白质积累 | 第228-230页 |
6.3.2 干旱胁迫与淀粉体的发育 | 第230-231页 |
6.3.3 干旱胁迫与淀粉的部分理化性质 | 第231-2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2-236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236-238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236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236-237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237-238页 |
致谢 | 第238-239页 |
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文章目录 | 第239-2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