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基于图像分析的液晶显示动态调光问题研究

致谢第9-10页
摘要第10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1. 绪论第21-33页
    1.1. 概述第21-22页
    1.2. 动态调光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2-27页
    1.3. 视频分割技术的介绍第27-29页
    1.4.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第29-30页
    1.5.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30-33页
2. 液晶显示器和背光模组介绍第33-41页
    2.1. 概述第33-34页
    2.2. 液晶显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第34-37页
    2.3. 背光模组的结构及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2.4. 小结第40-41页
3. 动态调光算法综合分析第41-60页
    3.1. 算法概述第41-42页
    3.2. 背光提取方法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. 常见背光提取算法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. 基于直方图和主灰度背光提取算法第46-48页
    3.3. 像素补偿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. 线性像素补偿方法及其改进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. 截断噪声第49-51页
    3.4. 不同算法综合分析第51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. 单幅图像仿真对比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.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. 批量图像仿真平台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. 算法批量仿真评价第56-59页
    3.5. 小结第59-60页
4. 全局动态调光算法研究第60-70页
    4.1. 概述第60页
    4.2. S型曲线调光算法第60-63页
    4.3. S型曲线的人脸图像修正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. S型曲线调光算法存在的问题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. 人脸图像修正的S型曲线调光算法第64-66页
    4.4. S型曲线的图像闪烁修正第66-67页
    4.5. 仿真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4.6. 小结第69-70页
5. 分区动态调光算法研究第70-87页
    5.1. 概述第70-71页
    5.2. 分区调光的光学设计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. 稀疏型大功率LED直下式分区背光模组设计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. 四边侧出式分区背光模组设计第73-76页
    5.3. 多重分区动态调光算法第76-79页
    5.4. 背光分配第79-82页
    5.5. 背光混合与像素补偿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. 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混光算法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. 侧出式背光模组的混光算法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. 像素补偿第84页
    5.6. 仿真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5.7. 小结第86-87页
6. 基于镜头特征的动态调光算法研究第87-97页
    6.1. 概述第87页
    6.2. 镜头检测算法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. 常见镜头检测方法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. 基于主颜色的镜头检测算法第90-93页
    6.3. 基于视频镜头特征的动态调光算法第93-94页
    6.4. 仿真与验证第94-96页
    6.5. 小结第96-97页
7. 动态调光显示系统设计第97-119页
    7.1. 概述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. 主要技术问题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. 技术问题解决及相关芯片选型第99-100页
    7.2. 系统设计方案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. 内置方案设计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. 外置方案设计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. 方案对比与选型第102-104页
    7.3. 系统实现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. 硬件仿真系统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. 内置全局调光系统实现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. 外置分区调光系统实现第108-111页
    7.4. 实际系统与测试第111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. 测试样机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. 静态测试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. 动态测试第117-118页
    7.5. 小结第118-119页
8. 总结与展望第119-121页
    8.1. 总结第119-120页
    8.2. 研究展望第120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3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30页

论文共13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赋权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--以通江大巴山生态与贫困研究会为例
下一篇:互嵌合作: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策略研究--以C市A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