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企业融资结构的基础理论 | 第18-27页 |
2.1 企业融资结构的内涵 | 第18页 |
2.2 企业收益融资结构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1 净收益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净经营收益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折中理论 | 第19页 |
2.3 MM融资结构理论及其修正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3.1 MM融资结构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3.2 权衡理论 | 第21页 |
2.4 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融资结构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4.1 新融资优序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4.2 代理成本理论 | 第23页 |
2.4.3 控制权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4.4 信号模型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5 融资结构理论的分析评价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XX地产融资结构现状、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27-38页 |
3.1 XX地产简介 | 第27-28页 |
3.2 XX地产融资结构现状 | 第28-30页 |
3.2.1 资产负债比率持续高位状态 | 第28-29页 |
3.2.2 采用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 | 第29-30页 |
3.3 XX地产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3.3.1 自我供给能力不足 | 第30-31页 |
3.3.2 债源结构不合理 | 第31-32页 |
3.3.3 间接融资比重偏大,直接融资偏少 | 第32-33页 |
3.3.4 新型融资渠道利用不足 | 第33页 |
3.4 XX地产融资结构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4.1 行业特点、融资优序理论导向作用 | 第33-34页 |
3.4.2 我国市场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| 第34-35页 |
3.4.3 上市证券融资条件严格、限制多 | 第35页 |
3.4.4 存货周转期较长,资金回笼慢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XX地产融资结构优化方案设计与应用 | 第38-48页 |
4.1 方案设计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1.1 风险可控性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1.2 控制融资成本最低原则 | 第39页 |
4.1.3 资金可获得性原则 | 第39页 |
4.1.4 考虑控制权原则 | 第39页 |
4.2 XX地产融资结构优化步骤 | 第39-42页 |
4.2.1 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及融资渠道 | 第40-41页 |
4.2.2 各融资渠道的排序 | 第41页 |
4.2.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融资渠道的权重 | 第41-42页 |
4.2.4 分析计算结果并确定最终方案 | 第42页 |
4.3 XX地产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应用 | 第42-48页 |
4.3.1 XX地产资金需求预测 | 第42-43页 |
4.3.2 XX地产融资渠道选择 | 第43页 |
4.3.3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计算 | 第43-46页 |
4.3.4 优化方案的评价及确定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XX地产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实施的配套措施 | 第48-54页 |
5.1 企业层面的措施 | 第48-50页 |
5.1.1 加强对其他融资渠道的利用 | 第48页 |
5.1.2 提高管理层对融资结构的认识 | 第48-49页 |
5.1.3 加快资金回笼效率 | 第49页 |
5.1.4 加强对融资资金使用的管理,提高使用效率 | 第49-50页 |
5.2 政府层面的措施 | 第50-54页 |
5.2.1 尽快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| 第50-51页 |
5.2.2 健全房地产行业信贷监管机制 | 第51页 |
5.2.3 修改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51-52页 |
5.2.4 建立多元发展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| 第52页 |
5.2.5 加大房地产金融创新力度 | 第52页 |
5.2.6 鼓励人才培养,促进融资平衡发展 | 第52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