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光子晶体光纤的发展历史、分类和导光机制 | 第12-14页 |
1.2 光子晶体光纤性质 | 第14-19页 |
1.2.1 无截止单模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2.2 色散特性 | 第15页 |
1.2.3 损耗特性 | 第15-16页 |
1.2.4 非线性特性及超连续光谱产生机制 | 第16-18页 |
1.2.5 高双折射特性 | 第18-19页 |
1.3 填充式光子晶体光纤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纤芯区域空气孔的变化对不同包层结构光子晶体光纤的影响 | 第22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高非线性圆环包层结构光子晶体光纤 | 第22-29页 |
2.2.1 有限元方法概述 | 第22-23页 |
2.2.2 理论分析 | 第23页 |
2.2.3 标准圆环结构光子晶体光纤 | 第23-27页 |
2.2.4 高非线性型圆环包层结构光子晶体光纤结构设计 | 第27-29页 |
2.3 方形排布高双折射色散平坦光子晶体光纤 | 第29-32页 |
2.3.1 光纤建模 | 第29页 |
2.3.2 空气孔直径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2.3.3 包层空气孔间距的影响 | 第31页 |
2.3.4 优化结构 | 第31-32页 |
2.4 纤芯区气孔结构偏差对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的影响 | 第32-37页 |
2.4.1 多极法概述 | 第33页 |
2.4.2 设计和实际制作的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结构和性能比较 | 第33-35页 |
2.4.3 空气孔位置对保偏光子晶体光纤偏振性能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4.4 空气孔位置偏移对模场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嵌入式光子晶体光纤理论分析 | 第39-54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嵌入式光子晶体光纤模式转换器 | 第39-44页 |
3.2.1 光束传播法概述 | 第39页 |
3.2.2 光子晶体光纤结构和理论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.3 光纤模式转换器结构的优化 | 第41-43页 |
3.2.4 不同结构嵌入式光子晶体光纤色散特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 液晶光子晶体光纤模式传输特性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3.1 液晶光子晶体光纤归一化频率和模式分布 | 第44-47页 |
3.3.2 等效模场面积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3.4 六液晶芯光子晶体光纤分束器 | 第48-53页 |
3.4.1 仿真模型 | 第48页 |
3.4.2 数值仿真和分析 | 第48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4章 选择性填充液晶光子晶体光纤 | 第54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4.2 双芯液晶光子晶体光纤 | 第55-61页 |
4.2.1 选择性填充液晶光子晶体光纤的制备和光路搭建 | 第55-57页 |
4.2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2.3 理论仿真模型 | 第58-59页 |
4.2.4 加热区域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4.3 不同填充比例的带隙式光子晶体光纤 | 第61-66页 |
4.3.1 不同填充比例的带隙式光子晶体光纤的制作和光路搭建 | 第61-62页 |
4.3.2 实验结果 | 第62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5章 聚合物微结构光纤传感器 | 第68-85页 |
5.1 引言 | 第68-69页 |
5.2 原理结构 | 第69-70页 |
5.3 光纤结构和实验 | 第70-79页 |
5.3.1 光纤的损耗 | 第71-73页 |
5.3.2 水填充光纤光谱的测量 | 第73-76页 |
5.3.3 实验中其他因素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3.4 蔗糖溶液填充光纤光谱的测量 | 第77-79页 |
5.4 光纤建模和仿真分析 | 第79-8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结论 | 第85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10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04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