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商民主: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有效实现形式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导论 | 第10-2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 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. 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3. 研究现状的评述 | 第17页 |
(三)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 研究目标 | 第17-18页 |
2.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(四)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2.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二、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走向与协商民主的价值阐释 | 第20-27页 |
(一)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及网络化治理走向与特征 | 第20-24页 |
1. 城市社区治理及发展困境 | 第20-22页 |
2. 社区治理的网络化走向与特征 | 第22-24页 |
(二) 协商民主在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嵌入与价值 | 第24-27页 |
1. 协商民主有助于凝聚社区治理共识 | 第24-25页 |
2. 协商民主有助于培育社区治理文化 | 第25页 |
3. 协商民主有助于吸纳社区治理资源 | 第25-27页 |
三、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实践与形态 | 第27-35页 |
(一) “一核”与“多元”的协商主体结构 | 第27-30页 |
1. 北京朝阳区的“党政群共商共治” | 第27-28页 |
2. 浙江杭州的“湖滨晴雨”工作室 | 第28-29页 |
3. 吉林长春的“参与主体多元化” | 第29-30页 |
(二) 凸显民生价值导向的协商议事内容 | 第30-32页 |
1. 北京通州区“服务清单”式的“双协商”模式 | 第30页 |
2. 浙江杭州“自下而上”的公共议题的产生 | 第30-31页 |
3. 吉林长春朝阳区分类化制定民主协商目录 | 第31-32页 |
(三) 程序化和多样化的协商制度与平台 | 第32-35页 |
1. 北京通州“参与式协商”民主自治机制 | 第32页 |
2. 浙江杭州的“四会”制度 | 第32-33页 |
3. 吉林长春的“五步议事法” | 第33-35页 |
四、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协商民主的成效与边界 | 第35-41页 |
(一) 社区网络化治理中协商民主建设的成效 | 第35-37页 |
1. 治理转型:多元参与的网络型治理 | 第35-36页 |
2. 民主发展:理性参与下的实质民主 | 第36-37页 |
(二) 社区治理中协商民主发展的边界 | 第37-41页 |
1. 主体性困境:主体缺失与参与不对等 | 第37-38页 |
2. 组织性困境:行政性干预与形式化倾向 | 第38-39页 |
3. 制度性困境:保障和监督问责机制缺位 | 第39-41页 |
五、社区网络化治理中协商民主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| 第41-45页 |
(一) 建构合理治理结构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| 第41-42页 |
1. 理顺街区关系,推动社区组织自主化 | 第41页 |
2. 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,吸纳多元治理主体 | 第41-42页 |
(二) 协商文化的培育与协商平台的创新 | 第42-43页 |
1. 培养社区协商文化,构建民主法制氛围 | 第42-43页 |
2. 丰富协商形式,不断创新公共协商平台 | 第43页 |
(三) 完善协商程序机制与监督保障机制 | 第43-45页 |
1. 规范协商程序,推进协商规范化和程序化 | 第43-44页 |
2. 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,加强制度间的配套衔接 | 第44-45页 |
六、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