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1 牛蒡的概况 | 第10页 |
1.2 牛蒡的营养成分 | 第10页 |
1.3 牛蒡的功能性成分 | 第10-11页 |
1.4 牛蒡的药理价值 | 第11页 |
1.5 牛蒡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6 功能性复合饮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2 引言 | 第13-15页 |
2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4页 |
3.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15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15页 |
3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15页 |
3.1.3 实验药品与试剂 | 第15页 |
3.2 工艺流程 | 第15-16页 |
3.3 牛蒡根的浸提 | 第16-18页 |
3.3.1 牛蒡浸提液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6页 |
3.3.2 牛蒡浸提液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6-17页 |
3.3.3 牛蒡中菊糖含量的计算 | 第17页 |
3.3.4 牛蒡根浸提工艺的研究 | 第17页 |
3.3.5 响应面优化实验 | 第17-18页 |
3.4 牛蒡复合饮料的调配 | 第18-19页 |
3.4.1 D-最优混料设计 | 第18页 |
3.4.2 感官模糊综合评价 | 第18-19页 |
3.5 多酚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| 第19页 |
3.5.1 样液的制备 | 第19页 |
3.5.2 液相条件 | 第19页 |
3.5.3 质谱条件 | 第19页 |
3.5.4 结果处理 | 第19页 |
3.6 市售与自制牛蒡饮料的风味评价 | 第19-20页 |
3.6.1 市售与自制牛蒡饮料的感官模糊综合评价 | 第19页 |
3.6.2 牛蒡饮料的预处理 | 第19页 |
3.6.3 GC/MS条件 | 第19-20页 |
3.6.4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0页 |
3.6.5 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评判方法 | 第20页 |
3.7 牛蒡复合饮料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4页 |
3.7.1 贮藏条件的确定 | 第20页 |
3.7.2 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3.7.3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| 第21-22页 |
3.7.4 Arrhenius方程 | 第22-24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9页 |
4.1 牛蒡根的浸提 | 第24-30页 |
4.1.1 牛蒡浸提液中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页 |
4.1.2 牛蒡浸提液中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页 |
4.1.3 牛蒡根浸提条件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4.1.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牛蒡根浸提的工艺参数 | 第26-30页 |
4.2 牛蒡复合饮料的混料设计 | 第30-36页 |
4.2.1 牛蒡复合饮料样品的单指标评价 | 第30-32页 |
4.2.2 感官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4.2.3 感官模糊评价的模型建立 | 第33-34页 |
4.2.4 牛蒡复合饮料配方的优化 | 第34页 |
4.2.5 混料最优配比模型的验证 | 第34-36页 |
4.3 牛蒡复合饮料中多酚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| 第36-38页 |
4.4 市售与自制牛蒡饮料的风味评价结果 | 第38-43页 |
4.4.1 市售与自制牛蒡饮料的感官模糊综合评价 | 第38-39页 |
4.4.2 牛蒡饮料挥发性成分检测 | 第39-42页 |
4.4.3 牛蒡饮料主体挥发性成分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5 牛蒡复合饮料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9页 |
4.5.1 牛蒡复合饮料在加速破坏实验中理化参数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4.5.2 牛蒡复合饮料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理化指标随贮藏时间变化的规律 | 第44-46页 |
4.5.3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4.5.4 货架期终点的判定 | 第47页 |
4.5.5 验证实验 | 第47-49页 |
5 讨论 | 第49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