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14-25页 |
2.1 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7页 |
2.1.1 胜任力特征概念 | 第14-16页 |
2.1.2 胜任力特征的特点 | 第16页 |
2.1.3 胜任力特征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2 胜任特征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2.1 传统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2.2.2 现代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3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| 第18-23页 |
2.3.1 国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3.2 几种典型的胜任力模型 | 第19-21页 |
2.3.3 国内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4 我国胜任力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3 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| 第25-35页 |
3.1 H企业简经营和发展现状简介 | 第25-27页 |
3.1.1 H企业介绍 | 第25页 |
3.1.2 胜任力角度下H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3.2 H中层管理者地位与作用 | 第27页 |
3.3 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.1 被试构成 | 第27-28页 |
3.3.2 材料 | 第28页 |
3.3.3 问卷调查程序 | 第28页 |
3.3.4 统计处理 | 第28页 |
3.4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4.1 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4.2 探索性因素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4.3 正式问卷的形成 | 第31-32页 |
3.5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| 第32-35页 |
3.5.1 信度 | 第32页 |
3.5.2 效度 | 第32-33页 |
3.5.3 验证性因素分析 | 第33-35页 |
4 核建企业中层干部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| 第35-49页 |
4.1 关于本研究所建构的胜任特征模型 | 第35页 |
4.2 构建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词典 | 第35-47页 |
4.2.1 成就导向 | 第35-37页 |
4.2.2 进取心 | 第37-38页 |
4.2.3 人际洞察力 | 第38-40页 |
4.2.4 全局观念 | 第40页 |
4.2.5 组织认知 | 第40-41页 |
4.2.6 决策力 | 第41-42页 |
4.2.7 团队合作 | 第42页 |
4.2.8 弹性 | 第42-43页 |
4.2.9 安全意识 | 第43页 |
4.2.10 说服力 | 第43-44页 |
4.2.11 内省力 | 第44页 |
4.2.12 统筹能力 | 第44-45页 |
4.2.13 公平性 | 第45-46页 |
4.2.14 关注细节 | 第46页 |
4.2.15 资源整合 | 第46页 |
4.2.16 团队领导 | 第46-47页 |
4.3 安全意识 | 第47-49页 |
5 核建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应用策略 | 第49-53页 |
5.1 胜任特征模型在H企业中层管理者招聘选拔中的应用策略 | 第49-50页 |
5.1.1 内部选拔 | 第49页 |
5.1.2 外部招聘 | 第49-50页 |
5.2 胜任特征模型在H企业中层管理者培训开发中的应用策略 | 第50-51页 |
5.3 胜任特征模型在H企业中层管理者薪酬激励中的应用策略 | 第51页 |
5.4 胜任特征模型在H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| 第51-53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3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2.1 研究的不足 | 第53-54页 |
6.2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核建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调查问卷 | 第59-6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