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女性当代艺术家的“自恋”情结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缘由、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 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1.2 研究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方法思路分析 | 第10-13页 |
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2.2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自恋情结衍变 | 第13-21页 |
一、概念及衍变 | 第13-16页 |
1.1 青年女性艺术家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1.2 自恋情结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3 自恋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二、自恋情结形成的文化背景 | 第16-21页 |
2.1 我与非我——拉康镜像 | 第16-17页 |
2.2 女性绘画的自我意识 | 第17-18页 |
2.3 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 | 第18-19页 |
2.4 消费社会:社会变革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绘画中的自恋特质追寻 | 第21-25页 |
一、花的隐喻 | 第21-22页 |
二、激进与含蓄的身体自恋 | 第22-23页 |
三、创作中的“第六感”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青年女性艺术家自恋情结的多样化创作 | 第25-40页 |
一、那喀索斯形象从男性转为女性 | 第25-26页 |
二、自传式的自我画像题材 | 第26-30页 |
2.1 逻辑拼凑——喻红的回忆式目击成长 | 第27-29页 |
2.2 理性与抽象关系的咬痕—刘虹的自语 | 第29-30页 |
三、家庭视角——镜像之像 | 第30-33页 |
3.1 疏离的平淡——刘曼文的反观家庭 | 第30-32页 |
3.2 欲望的调侃——申玲的两性悲喜剧 | 第32-33页 |
四、隐形自恋和显性自恋 | 第33-36页 |
4.1 处于极端的奢美——林天苗的手工女红 | 第33-35页 |
4.2 鬼魅的女性形象异化——陈羚羊的十二月花 | 第35-36页 |
五、卡哇伊式思维 | 第36-40页 |
5.1 女同性恋情谊——沈娜的右手系列 | 第37-38页 |
5.2 杨纳的芭比思维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当代女性艺术中自恋情结的意义及局限 | 第40-43页 |
一、女性自我认同与他恋 | 第40-41页 |
二、性别混乱——两性特征的模糊与弱化 | 第41-42页 |
三、自恋情结过度所带来的创作视角狭隘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