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关于建筑业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关于协同学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 理论综述 | 第20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阐述 | 第20-21页 |
2.1.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1.2 建筑业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关于建筑业发展的有关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| 第24-27页 |
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协同发展内在关系的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的关系 | 第27页 |
3.2 建筑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 | 第27-29页 |
3.2.1 建筑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之一 | 第27-28页 |
3.2.2 建筑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| 第28页 |
3.2.3 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| 第28-29页 |
3.3 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建筑业的全面发展 | 第29-31页 |
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 | 第31-42页 |
4.1 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灰色系统模型和建筑业灰色系统模型 | 第31-32页 |
4.1.1 灰色系统模型的选择 | 第31页 |
4.1.2 建立灰色系统模型 | 第31-32页 |
4.2 状态变量的确定 | 第32-35页 |
4.2.1 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2.2 选择状态变量 | 第33-34页 |
4.2.3 状态变量的筛选 | 第34-35页 |
4.3 模型的可行性和误差检验 | 第35-39页 |
4.3.1 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| 第35-38页 |
4.3.2 模型的误差检验 | 第38-39页 |
4.4 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与建筑业系统的发展函数 | 第39-40页 |
4.5 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与建筑业系统的协调度模型 | 第40-42页 |
4.5.1 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4.5.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协调度的评判分析 | 第41-42页 |
5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42-54页 |
5.1 数据的收集 | 第42页 |
5.2 数据的处理 | 第42-51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4 存在的问题 | 第53-54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54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4页 |
6.2 建议 | 第54-56页 |
6.3 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A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指标初始数据(2000 年—2015 年) | 第60-61页 |
附录B 建筑业系统的指标初始数据(2000 年—2015 年)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