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7页 |
1.2 关中盆地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8-1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8-10页 |
第二章 关中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0-18页 |
2.1 关中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2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1-12页 |
2.3 关中盆地构造地貌特征 | 第12-15页 |
2.3.1 断块山地 | 第13页 |
2.3.2 黄土源 | 第13页 |
2.3.3 洪积台地、洪积扇 | 第13-14页 |
2.3.4 河流阶地 | 第14-15页 |
2.4 关中盆地地层划分 | 第15-18页 |
2.4.1 前新生代基底地层 | 第15页 |
2.4.2 新生代沉积地层 | 第15-18页 |
第三章 关中盆地沉积环境 | 第18-27页 |
3.1 单井解释 | 第18-21页 |
3.2 连井解释 | 第21-25页 |
3.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25-27页 |
3.3.1 冲(洪)积相 | 第25页 |
3.3.2 河流相 | 第25-26页 |
3.3.3 滨湖相 | 第26页 |
3.3.4 浅湖相 | 第26页 |
3.3.5 半深湖相 | 第26页 |
3.3.6 河湖沼泽相(河间泛滥洼) | 第26页 |
3.3.7 三角洲相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关中盆地结构分析 | 第27-44页 |
4.1 盆地构造格局 | 第27-31页 |
4.1.1 北部斜坡带 | 第30页 |
4.1.2 南部凹陷区 | 第30页 |
4.1.3 西部隆起区 | 第30-31页 |
4.2 盆地断裂体系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2.1 控盆断裂 | 第31-33页 |
4.2.2 基底超深(隐伏)断裂 | 第33页 |
4.2.3 多期活动断裂 | 第33页 |
4.2.4 新活动断裂 | 第33-34页 |
4.3 盆地新生代主要沉积地层剖面特征 | 第34-37页 |
4.4 断裂对盆地形成发展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5 断裂对盆地中地层沉积相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6 盆地基底结构 | 第39-44页 |
4.6.1 重磁异常反映的盆地结构特征 | 第39-41页 |
4.6.2 盆地基底岩性结构 | 第41-44页 |
第五章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| 第44-56页 |
5.1 三维地质建模策略 | 第44页 |
5.2 建模软件PETREL简介 | 第44-45页 |
5.3 地质建模步骤 | 第45-52页 |
5.3.1 数据准备 | 第45-46页 |
5.3.2 图件数字化 | 第46-47页 |
5.3.3 数据输入 | 第47-48页 |
5.3.4 模型建立 | 第48-52页 |
5.3.5 模型剖面形态验证 | 第52页 |
5.4 建立属性模型 | 第52-54页 |
5.4.1 砂厚模型的建立(以三门组砂厚模型为例) | 第53-54页 |
5.4.2 沉积相模型(以三门组相模型为例) | 第54页 |
5.5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结论与认识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