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益博弈与话语争夺:电视调解类节目的生产研究--以《家有好大事》为例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一、选题来源 | 第8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| 三、文献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| (一) 关于电视调解类节目的研究 | 第9-12页 |
| (二) 国内外学者对媒介内容生产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四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《家有好大事》创办的背景与原因 | 第16-24页 |
| 一、《家有好大事》节目概述 | 第16-20页 |
| (一) 节目定位 | 第16-18页 |
| (二) 节目组织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《家有好大事》创办背景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(一) 新媒体的冲击 | 第20-21页 |
| (二)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《家有好大事》的创办原因分析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节目生产背后的三方利益博弈 | 第24-41页 |
| 一、节目组的利益 | 第24-31页 |
| (一) 对节目收视率的追逐 | 第24-28页 |
| (二) 地面综艺求生法则:一味满足观众"喜好" | 第28-31页 |
| 二、当事人的利益 | 第31-38页 |
| (一) "快速式"解决家庭矛盾 | 第31-35页 |
| (二) 法律手段的替代品 | 第35-36页 |
| (三) 节目成为讨债要地的工具 | 第36-38页 |
| 三、调解嘉宾的利益 | 第38-41页 |
| (一) 知名度的获取 | 第38-39页 |
| (二) 参与节目带来的经济收益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节目生产中的话语争夺 | 第41-65页 |
| 一、节目组与当事人之间的话语争夺 | 第41-53页 |
| (一) 对案例和当事人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对当事人调解自由的限制 | 第43-45页 |
| (三) 弱化与突出:爆点的三次强调 | 第45-53页 |
| 二、嘉宾与节目组之间的话语争夺 | 第53-58页 |
| (一) 对调解嘉宾的选择 | 第53-56页 |
| (二) 台本与现场引导 | 第56-58页 |
| 三、当事人与调解嘉宾之间的话语争夺 | 第58-65页 |
| (一) 镜头下的"伪调解" | 第59-62页 |
| (二) 当事人的被动与主动 | 第62-65页 |
| 第五章 反观与阐释: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本质审视 | 第65-70页 |
| 一、节目究竟在追求谁的利益?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重在调解还是重在故事化营造? | 第66-67页 |
| 三、电视调解类节目是平民话语权的回归吗? | 第67-70页 |
| 结语 | 第70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录(一) | 第75-77页 |
| 附录(二) | 第77-80页 |
| 附录(三) | 第80-82页 |
| 附录(四) | 第82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