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一)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| 第9页 |
(二)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 | 第9页 |
(三)学生教育需要家校双方的合作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一)家庭教育 | 第11-12页 |
(二)学校教育 | 第12页 |
(三)家校合作 | 第12页 |
四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(一)关于家校合作理论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关于家校合作方式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关于家校合作现状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五、研究设计 | 第15-16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(二)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| 第16-35页 |
一、家校合作认知的调查分析 | 第17-23页 |
二、家校合作内容的调查分析 | 第23-26页 |
三、家校合作方式的调查分析 | 第26-30页 |
四、家校合作效果的调查分析 | 第30-35页 |
第三章 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8页 |
一、家校双方缺乏合作共识 | 第35页 |
(一)双方缺乏合作了解 | 第35页 |
(二)双方合作角色模糊 | 第35页 |
二、家校双方合作内容匮乏 | 第35-36页 |
(一)双方交流频率较低 | 第35-36页 |
(二)双方交流内容局限 | 第36页 |
三、家校双方合作方式单一 | 第36-37页 |
(一)双方合作层级较低 | 第36页 |
(二)缺乏整体合作规划 | 第36-37页 |
四、家校双方合作效果欠佳 | 第37-38页 |
(一)专门保障制度欠缺 | 第37页 |
(二)合作评估机制缺失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小学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8-41页 |
一、家校双方的教育观念影响合作共识 | 第38页 |
(一)家长合作参与意识不强 | 第38页 |
(二)学校家校合作意识薄弱 | 第38页 |
二、家校单一性培养模式限制合作内容 | 第38-39页 |
(一)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业成绩 | 第38-39页 |
(二)学校忽视学生德智均衡发展 | 第39页 |
三、家校双方的客观条件制约合作形式 | 第39-40页 |
(一)家庭事务影响家长参与高层次活动 | 第39页 |
(二)班级事务影响教师参与深层次互动 | 第39-40页 |
四、家校教育能力的不足影响合作成效 | 第40-41页 |
(一)家长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| 第40页 |
(二)教师缺乏合作教育培训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的对策 | 第41-49页 |
一、强化合作共识,协调家校合作关系 | 第41-43页 |
(一)学校建立自上而下的宣传系统,强化家校合作宣传 | 第41页 |
(二)家长代表担任家校合作宣传员,呼吁家长参与合育 | 第41页 |
(三)建立完备的家校合作沟通机制,消除双方交流障碍 | 第41-42页 |
(四)学校与家庭建立新型合作模式,改变封闭管理状态 | 第42-43页 |
(五)家长要积极增强民主参与意识,改变被动合作地位 | 第43页 |
二、提高合作能力,丰富家校合作内容 | 第43-45页 |
(一)多样化培训,提升教师教育指导能力 | 第43-44页 |
(二)全方位指导,提升家长教育素质水平 | 第44页 |
(三)多角度关注,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| 第44-45页 |
三、创新合作方式,提升家校合作层次 | 第45-47页 |
(一)开发利用创新的网络资源,拓宽双方合作渠道 | 第45-46页 |
(二)社会资源的多元参与互动,提升家校合作效能 | 第46页 |
(三)组建各班家长委员会,建立起家校间的“桥梁” | 第46页 |
(四)完善家长学校的建设,巩固家校教育的“大厦” | 第46-47页 |
四、健全合作机制,保障家校合作效果 | 第47-49页 |
(一)建立专门家校合作制度 | 第47页 |
(二)提供专门合作资金保障 | 第47-48页 |
(三)建立家校评估监督机制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