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形象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| 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| 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第一章 香港女同性恋电影概述 | 第17-25页 |
| 第一节 女同性恋及其成因 | 第17-20页 |
| 一、何为“女同性恋”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女同性恋的成因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节 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 | 第20-25页 |
| 一、香港文化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香港女同性恋电影发展史 | 第21-25页 |
| 第二章 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| 第25-37页 |
| 第一节 女性形象 | 第25页 |
| 第二节 男权社会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| 第25-29页 |
| 一、爱奴:用身体复仇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绿翘:忍气吞声 | 第27页 |
| 三、翠花:“豢养”家中 | 第27-28页 |
| 四、意欢:被卖与抛弃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节 异性恋关系模式中生成的女性形象 | 第29-35页 |
| 一、女同性恋形象与性 | 第29-31页 |
| 二、理想化女性形象 | 第31-33页 |
| 三、“男性化”的女性形象 | 第33-35页 |
| 第四节 懵懂和唯美的少女形象 | 第35-37页 |
| 一、阿碟与真真:懵懂而伤感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小瑷和渺渺:温暖而美好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| 第37-45页 |
| 第一节 正面型男性形象 | 第37-40页 |
| 第二节 负面型男性形象 | 第40-43页 |
| 一、懦弱型男性形象 | 第40-42页 |
| 二、龌龊型男性形象 | 第42-43页 |
| 第三节 三角结构模式下的男性形象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社会结构中的女同性恋形象建构 | 第45-51页 |
| 第一节 父亲:缺席状态 | 第45-47页 |
| 第二节 母亲:镜中之“我” | 第47-49页 |
| 一、不幸福的母亲形象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在母女关系中调整自我 | 第48-49页 |
| 第三节 恋人:自我的投射 | 第49-51页 |
| 一、前提:封闭的空间 | 第50页 |
| 二、铺垫:亲密的友谊 | 第50-51页 |
| 结语 | 第51-52页 |
| 附录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后记 | 第56-5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