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混合现象和CP破坏综述 | 第14-48页 |
1.1 标准模型 | 第14-20页 |
1.1.1 夸克与CKM矩阵 | 第15-17页 |
1.1.2 轻子与MNS矩阵 | 第17-18页 |
1.1.3 传播玻色子与Higgs | 第18页 |
1.1.4 介子的量子数J~(PC) | 第18-20页 |
1.2 中性介子混合现象 | 第20-28页 |
1.2.1 中性介子混合定义和简介 | 第20-21页 |
1.2.2 中性介子混合参数定义 | 第21-22页 |
1.2.3 标准模型下短程和长程作用对D~0-(?)~0混合的贡献 | 第22-24页 |
1.2.4 新物理模型下D~0-(?)~0混合 | 第24页 |
1.2.5 中性介子混合的含时分析 | 第24-26页 |
1.2.6 中性介子的瞬时衰变振幅 | 第26-27页 |
1.2.7 中性介子的含时衰变振幅 | 第27-28页 |
1.3 CP破坏 | 第28-33页 |
1.3.1 CP简介 | 第28页 |
1.3.2 CP破坏分类 | 第28-31页 |
1.3.3 CP破坏测量的常用途径 | 第31-33页 |
1.4 不同类型衰变道对D~0-(?)~0混合的研究 | 第33-41页 |
1.4.1 D~0的错误信号衰变道 | 第34-38页 |
1.4.2 D~0的三体自共轭衰变道 | 第38-40页 |
1.4.3 D~0单卡比玻压低的三体非自共轭衰变道 | 第40-41页 |
1.5 D~0-(?)~0混合和CP破坏的实验现状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第二章 KEKB和Belle实验 | 第48-68页 |
2.1 KEKB加速器和亮度 | 第48-50页 |
2.2 Belle探测器 | 第50-57页 |
2.2.1 束流管 | 第50-52页 |
2.2.2 硅顶点探测器 | 第52页 |
2.2.3 中心漂移室 | 第52-53页 |
2.2.4 切伦科夫探测器 | 第53-54页 |
2.2.5 时间飞行计数器 | 第54-55页 |
2.2.6 电磁量能器和端部前置量能器 | 第55-57页 |
2.2.7 K_L和μ探测器KLM | 第57页 |
2.3 触发Trigger和数据采集系统DAQ | 第57-59页 |
2.4 Belle数据分析环境 | 第59-62页 |
2.4.1 分析框架BASF和存储系统PANTHER | 第59页 |
2.4.2 分析数据的种类和特点 | 第59-62页 |
2.5 Belle实验上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方法 | 第62-66页 |
2.5.1 带电粒子鉴别 | 第62-64页 |
2.5.2 运动学拟合 | 第64页 |
2.5.3 D~0味标与物理过程限制 | 第64-65页 |
2.5.4 测量信号和本底的比例 | 第65页 |
2.5.5 D~0寿命的研究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第三章 D~0三体衰变的含时达利兹分析法 | 第68-92页 |
3.1 达利兹平面标准形式 | 第68-69页 |
3.2 达利兹平面的运动学束缚 | 第69-71页 |
3.3 三体衰变道的振幅描述 | 第71-76页 |
3.3.1 Isobar模型和相对论Breit—Wigner | 第71-74页 |
3.3.2 ππ的P波ρ采用Gounaris-Sakurai模型 | 第74-75页 |
3.3.3 Kπ的S波K_0~*(1430)采用LASS模型 | 第75-76页 |
3.3.4 非共振态采用常数模型 | 第76页 |
3.4 达利兹拟合方法 | 第76-80页 |
3.4.1 达利兹的效率平面 | 第76-77页 |
3.4.2 达利兹质量分辨率 | 第77页 |
3.4.3 信号和本底的达利兹概率密度函数 | 第77-78页 |
3.4.4 共振态成分的比例 | 第78-79页 |
3.4.5 拟合方法:最大似然值ML | 第79页 |
3.4.6 共振态组合模型的优化 | 第79-80页 |
3.5 含时达利兹拟合方法 | 第80-84页 |
3.5.1 D~0重建寿命的拟合 | 第80-81页 |
3.5.2 信号和本底的含时概率密度函数 | 第81-82页 |
3.5.3 三体错误信号道的含时达利兹分析中的含时项 | 第82-84页 |
3.6 达利兹信号MC样本的产生子和MC检验 | 第84-86页 |
3.6.1 不含时达利兹产生子和蒙卡检验 | 第84-85页 |
3.6.2 含时达利兹产生子和蒙卡检验 | 第85-86页 |
3.7 关于D~0-D~0混合测量的置信区间和置信度 | 第86-88页 |
3.7.1 混合参数的置信区间 | 第86页 |
3.7.2 混合参数测量值的置信度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第四章 D~0→Kππ~0中RS和WS的事例选择与重建 | 第92-104页 |
4.1 数据样本 | 第92页 |
4.2 RS和WS的事例挑选 | 第92-96页 |
4.2.1 事例初选与重建 | 第92-93页 |
4.2.2 事例再选与重建 | 第93-96页 |
4.3 选择条件的优化 | 第96-100页 |
4.3.1 多重事例的选择 | 第97-100页 |
4.3.2 事例选择条件小结 | 第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第五章 RS和WS信号与本底的研究 | 第104-130页 |
5.1 信号与本底分类 | 第104-109页 |
5.1.1 信号和本底的分类与投影 | 第104页 |
5.1.2 信号分类 | 第104-105页 |
5.1.3 本底分类 | 第105-107页 |
5.1.4 RS和WS信号与本底对比信息 | 第107-109页 |
5.2 信号与本底的参数化:M-Q二维拟合 | 第109-127页 |
5.2.1 信号M-Q拟合 | 第109-116页 |
5.2.2 随机本底M-Q拟合 | 第116-117页 |
5.2.3 关联组合本底M-Q拟合 | 第117-118页 |
5.2.4 D~±组合本地M-Q拟合 | 第118-120页 |
5.2.5 纯组合本底M-Q拟合 | 第120-122页 |
5.2.6 所有本底的M-Q二维拟合 | 第122页 |
5.2.7 实验数据M-Q拟合与信号纯度 | 第122-125页 |
5.2.8 generic MC的M-Q拟合检验 | 第125-127页 |
5.3 CP不对称参数A_(CP)的测量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0页 |
第六章 RS衰变D~0→K~-π~+π~0(不含时)达利兹分析 | 第130-156页 |
6.1 质量分辨与效率平面的修正 | 第130-135页 |
6.1.1 质量分辨 | 第130-131页 |
6.1.2 效率平面 | 第131-135页 |
6.2 本底的达利兹分布参数化 | 第135页 |
6.3 RS达利兹拟合的MC检验 | 第135-139页 |
6.4 RS实验数据的达利兹拟合 | 第139-154页 |
6.4.1 ρ(1450)和ρ(1700)的相消干涉问题 | 第143页 |
6.4.2 12共振态的RBW模型 | 第143-145页 |
6.4.3 ππP波的Gounaris-Sakurai模型 | 第145-147页 |
6.4.4 K~*(892)质量和宽度的浮动 | 第147-148页 |
6.4.5 KπS-波的LASS模型 | 第148-149页 |
6.4.6 最终的RBW-GS-LASS达利兹模型 | 第149-152页 |
6.4.7 D~0和D~0样本独立RS达利兹拟合寻找CP破坏 | 第152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56页 |
第七章 D~0寿命时间的分析 | 第156-174页 |
7.1 信号在产生子水平上的时间拟合 | 第156页 |
7.2 信号的时间分辨函数 | 第156-158页 |
7.3 纯信号的时间拟合 | 第158页 |
7.4 组合本底时间参数化 | 第158-160页 |
7.5 generic MC时间拟合检验 | 第160-162页 |
7.6 RS实验数据时间拟合 | 第162-163页 |
7.7 寿命对达利兹平面的依赖性检验 | 第163-164页 |
7.8 WS时间拟合的检验 | 第164-165页 |
7.9 寿命误差σ_t分布的参数化 | 第165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74页 |
第八章 WS含时达利兹分析 | 第174-196页 |
8.1 WS含时达利兹拟合的MC检验 | 第174-183页 |
8.1.1 在产生子水平上的检验 | 第174-179页 |
8.1.2 在重建水平上的检验 | 第179-182页 |
8.1.3 其他模型的MC检验 | 第182-183页 |
8.2 WS组合本底含时分布 | 第183-186页 |
8.3 WS随机本底的参数化检验 | 第186-191页 |
8.4 MC误差估计 | 第191页 |
8.5 实验数据WS含时达利兹拟合 | 第191-1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5-196页 |
第九章 WS含时达利兹拟合的误差分析 | 第196-200页 |
9.1 模型误差分析 | 第196-197页 |
9.2 其他误差分析 | 第197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0页 |
第十章 Belle Ⅱ实验上的敏感度估计 | 第200-2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2-204页 |
第十一章 WS对D~0-D~0混合的测量结果及展望 | 第204-2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4-206页 |
附录A 数学与统计相关工具 | 第206-216页 |
1.1 数学函数汇总 | 第206-209页 |
1.2 二维分布平滑化的双线性插值法 | 第209-210页 |
1.3 二维辛普森积分法 | 第210-211页 |
1.4 误差传递定律 | 第211-212页 |
1.5 置信区间的概念 | 第212-213页 |
1.6 混合参数测量值的置信度 | 第213-216页 |
附录B RS达利兹拟合分析备注 | 第216-218页 |
2.1 Belle和BaBar的RS达利兹分布比较 | 第216页 |
2.2 RS本底的达利兹分布中的类峰本底研究 | 第216-218页 |
附录C SuperKEKB和Belle Ⅱ | 第218-224页 |
3.0.1 束流能量不对称的变化 | 第218-220页 |
3.0.2 探测器的变化 | 第220-222页 |
3.0.3 D~0固有时间的分辨率 | 第222-224页 |
附录D 达利兹振幅分析的补充 | 第224-232页 |
4.1 ππ的S波采用K矩阵模型 | 第224-225页 |
4.2 f_0(980)和a_0(980)采用Flatte双道耦合模型 | 第225-227页 |
4.2.1 f_0(980)的Flatte模型 | 第225-226页 |
4.2.2 a_0(980)的Flatte模型 | 第226-227页 |
4.3 非共振态采用非常数模型 | 第227页 |
4.4 三体自共轭衰变道的含时达利兹分析中的含时项 | 第227-229页 |
4.5 三体自共轭道含时达利兹产生子和蒙卡检验 | 第229-2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0-23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32-238页 |
致谢 | 第238-24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