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--以对视障者的社工介入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选题的缘起 | 第9-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(一)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(三)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(四)文献评述与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9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6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沿革 | 第19-24页 |
一、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残疾人的扶助和救济 | 第19-20页 |
(一)开展扶助和救济工作 | 第19页 |
(二)成立残疾人组织 | 第19-20页 |
(三)集中表现在生存关怀 | 第20页 |
二、改革开放以后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行动 | 第20-21页 |
(一)对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支持 | 第20-21页 |
(二)建立残疾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| 第21页 |
(三)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 | 第21页 |
三、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| 第21-24页 |
(一)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的开端 | 第22页 |
(二)多行动主体参与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| 第22页 |
(三)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的案例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视障者社会融入现状的调查 | 第24-31页 |
一、经济融入:家庭依附性强 | 第25-26页 |
(一)收入较低,大多数依靠家庭支持 | 第25页 |
(二)职业种类单一,主要从事按摩行业 | 第25-26页 |
(三)居住条件也主要取决于其原生家庭 | 第26页 |
(四)外来务工视障者经济状况较差 | 第26页 |
二、文化融入:受教育程度偏低 | 第26-28页 |
(一)农村视障者的学历水平相对比较低 | 第27页 |
(二)开始被高等教育所接纳 | 第27-28页 |
(三)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| 第28页 |
三、社会融入:社会交往范围狭窄 | 第28-31页 |
(一)婚恋择偶受限制 | 第28-29页 |
(二)感情生活贫瘠 | 第29页 |
(三)缺少社会交往 | 第29-30页 |
(四)网上交友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视障者社会融入障碍的分析 | 第31-37页 |
一、经济融入障碍 | 第31-32页 |
(一)用人单位对视障者的排斥 | 第31-32页 |
(二)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 | 第32页 |
(三)就业保护政策法规落实度低 | 第32页 |
二、文化融入障碍 | 第32-33页 |
(一)特殊教育资源匮乏 | 第32-33页 |
(二)教育机会不公平 | 第33页 |
(三)融合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| 第33页 |
三、社会融入障碍 | 第33-37页 |
(一)个人心理障碍 | 第34页 |
(二)外界环境障碍 | 第34-35页 |
(三)公众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5页 |
(四)视障者权益困境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视障者社会融入的社工介入实践 | 第37-46页 |
一、机构概况与项目介绍 | 第37页 |
二、需求评估与制定计划 | 第37-39页 |
三、社工介入视障者社会融入 | 第39-43页 |
(一)社工介入视障者文化生活 | 第39-41页 |
(二)社工介入视障者经济生活 | 第41-42页 |
(三)社工介入视障者社会生活 | 第42-43页 |
四、视障者社会融入的过程 | 第43-46页 |
(一)社会隔离阶段 | 第43页 |
(二)社会进入阶段 | 第43-44页 |
(三)社会融入阶段 | 第44-46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46-49页 |
一、基本结论 | 第46-47页 |
二、讨论与建议 | 第47-49页 |
(一)完善盲校教育制度 | 第47页 |
(二)政府、企业、家庭多方位促进视障者就业 | 第47-48页 |
(三)呼吁社会公众的关注 | 第48页 |
(四)大力发展残疾人公益组织 | 第48页 |
(五)重视残疾的预防工作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