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鹿原》关中方言词研究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| 1.1 《白鹿原》简介 | 第9-10页 |
| 1.2 《白鹿原》及关中方言词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《白鹿原》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关中方言词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1-12页 |
| 1.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| 1.4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关中方言与《白鹿原》 | 第15-23页 |
| 2.1 关中方言简说 | 第15-18页 |
| 2.1.1 周代“雅言” | 第15页 |
| 2.1.2 汉代“秦晋语” | 第15-17页 |
| 2.1.3 唐宋“关中语” | 第17页 |
| 2.1.4 现代关中方言 | 第17-18页 |
| 2.2 方言写作 | 第18-19页 |
| 2.3 陈忠实与方言写作 | 第19-23页 |
| 第3章 《白鹿原》方言词与关中地域文化特征 | 第23-43页 |
| 3.1 方言名词 | 第23-32页 |
| 3.1.1 人物称谓 | 第23-27页 |
| 3.1.2 建筑名词 | 第27-28页 |
| 3.1.3 服饰名词 | 第28-29页 |
| 3.1.4 饮食名词 | 第29-32页 |
| 3.2 方言动词 | 第32-37页 |
| 3.2.1 动词的文学功用 | 第32-33页 |
| 3.2.2 《白鹿原》中的方言动词 | 第33-37页 |
| 3.3 方言形容词 | 第37-43页 |
| 3.3.1 形容词的文学功能 | 第37页 |
| 3.3.2 《白鹿原》中的方言形容词 | 第37-43页 |
| 第4章 《白鹿原》方言词古朴的历史文化特征 | 第43-49页 |
| 4.1 古语词在《白鹿原》方言词中的遗留残迹 | 第43-46页 |
| 4.1.1 关中方言古语词的形成原因 | 第43-44页 |
| 4.1.2 《白鹿原》中的方言古词 | 第44-46页 |
| 4.2 《白鹿原》方言词义独特的衍变轨迹 | 第46-49页 |
| 结论 | 第49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-99页 |
| 致谢 | 第99-10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