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新型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 | 第16-19页 |
2.1 城镇化相关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1 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16页 |
2.1.2 小城镇建设理论 | 第16页 |
2.1.3 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 城镇化的三种模式 | 第17-19页 |
2.2.1 市场化模式 | 第17页 |
2.2.2 有限的政府主导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2.3 政府、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模式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政府主导与新型小城镇建设:L镇的实践 | 第19-33页 |
3.1 抓住关键要素:政府主导的形式 | 第19-20页 |
3.2 L镇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定位 | 第20-21页 |
3.2.1 国家级综合改革示范基地 | 第21页 |
3.2.2 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区 | 第21页 |
3.2.3 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| 第21页 |
3.3 L镇建设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 | 第21-23页 |
3.3.1 经济转型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3.3.2 城市转型的新要求 | 第22页 |
3.3.3 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要求 | 第22页 |
3.3.4 生态人文环境的要求 | 第22页 |
3.3.5 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 | 第22-23页 |
3.4 L镇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| 第23-29页 |
3.4.1 推进镇向市的转变 | 第23页 |
3.4.2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| 第23-24页 |
3.4.3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| 第24-25页 |
3.4.4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| 第25-26页 |
3.4.5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| 第26-27页 |
3.4.6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| 第27-28页 |
3.4.7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| 第28-29页 |
3.5 县级政府对L镇新型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 | 第29-30页 |
3.5.1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| 第29-30页 |
3.5.2 配给关键生产要素 | 第30页 |
3.5.3 财政税收的扶持 | 第30页 |
3.6 L镇新型小城镇建设的绩效 | 第30-33页 |
3.6.1 管理机制得以健全 | 第30-31页 |
3.6.2 财力提高和项目开展 | 第31页 |
3.6.3 城市管理能力提升 | 第31-32页 |
3.6.4 经济活力得以释放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新型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3-39页 |
4.1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4.1.1 大中小城镇的同质化 | 第33-34页 |
4.1.2 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不配套导致条块矛盾突出 | 第34页 |
4.1.3 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| 第34-35页 |
4.1.4 资金短缺、融资困难、地方债务日增 | 第35-36页 |
4.1.5 管理人员结构、素质与用人制度有待于提高 | 第36页 |
4.1.6 民众和第三方组织参与不足 | 第36页 |
4.2 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 | 第36-39页 |
4.2.1 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| 第36-37页 |
4.2.2 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畅 | 第37页 |
4.2.3 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| 第37-38页 |
4.2.4 财政制度存有不足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| 第39-45页 |
5.1 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城镇的个性和特色 | 第39-40页 |
5.1.1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| 第39-40页 |
5.1.2 实现小城镇与城市圈及周边城市的“无缝”对接 | 第40页 |
5.1.3 突显小城镇产业特色 | 第40页 |
5.2 通过下放事权来解决乡镇责大权小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5.2.1 以城市的管理标准管理小城镇 | 第41页 |
5.2.2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| 第41页 |
5.2.3 强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 | 第41页 |
5.3 加大省市县各级公共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| 第41-42页 |
5.3.1 完善财政体制 | 第42页 |
5.3.2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| 第42页 |
5.4 以市场化方式筹资解决小城镇基础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| 第42-43页 |
5.4.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| 第43页 |
5.4.2 加强融资体系建设 | 第43页 |
5.5 创新用人机制,解决小城镇管理人员问题 | 第43-45页 |
5.5.1 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| 第43-44页 |
5.5.2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