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差异分析 | 第12-17页 |
1.3.1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差异分析 | 第12-13页 |
1.3.2 食品安全监管方法的差异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3.3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差异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.4 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法规差异分析 | 第15页 |
1.3.5 食品安全监管日常服务的差异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3.6 食品安全监管培训的差异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目标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7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情况介绍 | 第19-27页 |
2.1 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1.1 食品安全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2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技术概念 | 第21-24页 |
2.2.1 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 | 第21页 |
2.2.2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2.3 良好生产规范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2.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.5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、风险评估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3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4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简介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和流程 | 第27-30页 |
3.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| 第27-28页 |
3.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流程 | 第28-30页 |
3.2.1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前期准备工作 | 第28页 |
3.2.2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现场实施工作 | 第28-29页 |
3.2.3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后期处理工作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5页 |
4.1 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4.2 食品安全专项和举报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4.3 食品安全抽样监督检查的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介绍 | 第35-42页 |
5.1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实现严准入和严监管 | 第35-36页 |
5.2 对提高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的实效探讨 | 第36-37页 |
5.3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筑好食品安全防线 | 第37-38页 |
5.4 对提高食品安全专项和举报监督检查的实效探讨 | 第38-39页 |
5.5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实施蔬菜全检模式 | 第39-40页 |
5.6 对提高食品安全抽样监督检查的实效探讨 | 第40-42页 |
第六章 对食品安全监管转型和创新的建议 | 第42-54页 |
6.1 完善法律体系 | 第42-44页 |
6.1.1 促进法律责任功效共同发挥 | 第42页 |
6.1.2 配套司法解释及时跟进 | 第42-43页 |
6.1.3 法律之间衔接抓紧做好 | 第43页 |
6.1.4 加大法律惩处力度 | 第43-44页 |
6.2 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| 第44-47页 |
6.2.1 落实企业生产主体责任意识 | 第44-46页 |
6.2.2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 | 第46-47页 |
6.3 落实监管部门职责 | 第47-49页 |
6.3.1 加强监管部门依法履职能力 | 第47-48页 |
6.3.2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| 第48页 |
6.3.3 落实食品安全教育培训 | 第48-49页 |
6.3.4 学习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| 第49页 |
6.4 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| 第49-51页 |
6.4.1 依靠消费者的力量 | 第49页 |
6.4.2 完善信息平台 | 第49-50页 |
6.4.3 有效依托行业协会 | 第50页 |
6.4.4 构建社会共治食品安全大格局 | 第50-51页 |
6.5 对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实效及创新的经验总结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