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1 猪鼻支原体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1.1 形态特征 | 第9页 |
1.2 培养特征 | 第9-10页 |
1.3 猪鼻支原体的致病机制 | 第10-11页 |
2 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家族——vlp家族 | 第11-13页 |
2.1 支原体表面可变蛋白与细胞黏附 | 第12-13页 |
2.2 蛋白重复序列区重复次数的变化可能与功能有关 | 第13页 |
3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3.1 创新和特色 | 第13页 |
3.2 科学和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试验一 猪鼻支原体vlp各家族混合蛋白黏附细胞实验 | 第14-27页 |
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2 试验材料 | 第15-19页 |
2.1 细胞和菌种 | 第15页 |
2.2 主要试剂 | 第15页 |
2.3 主要仪器 | 第15页 |
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15-19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19-21页 |
3.1 猪鼻支原体重组蛋白vlpX的表达和纯化 | 第19-20页 |
3.2 混合重组蛋白vlpmix黏附STEC细胞试验 | 第20-21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6页 |
4.1 重组蛋白vlpX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| 第21-22页 |
4.2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22-23页 |
4.3 混合重组蛋白vlpmix黏附STEC和PK-15细胞试验 | 第23-26页 |
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试验二 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蛋白vlp参与介导黏附宿主细胞功能区域鉴定 | 第27-37页 |
1 引言 | 第27页 |
2 试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1 菌株及人工合成短肽 | 第27页 |
2.2 主要试剂 | 第27页 |
2.3 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4 主要溶液及配制 | 第28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28-34页 |
3.1 7种不含Ⅲ区重复片段的重组蛋白vlpX0的构建 | 第28-32页 |
3.2 重组蛋白vlpXO的表达和纯化 | 第32页 |
3.3 KLH-PepvlpX偶联蛋白的获得 | 第32页 |
3.4 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重组蛋白和合成短肽黏附细胞能力 | 第32-34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1 7种不含Ⅲ区重复片段的重组蛋白表达纯化 | 第34-35页 |
4.2 不含Ⅲ区重复片段的重组蛋白vlpX0黏附细胞 | 第35页 |
4.3 KLH-PepvlpX偶联蛋白黏附细胞 | 第35-36页 |
5 小结 | 第36-37页 |
试验三 vlpⅢ区重复次数差异对黏附能力的影响 | 第37-45页 |
1 引言 | 第37页 |
2 试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2.1 细胞和菌株 | 第37页 |
2.2 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2.3 主要仪器 | 第37-38页 |
2.4 主要溶液及配制 | 第38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1 不同Ⅲ区重复片段的重组蛋白的构建 | 第38页 |
3.2 重组蛋白vlpXn的表达和纯化 | 第38-39页 |
3.3 Westem Blot鉴定重组蛋白反应原性 | 第39页 |
3.4 STEC和PK-15细胞膜蛋白制备 | 第39页 |
3.5 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重组蛋白黏附细胞能力 | 第39页 |
3.6 微孔板黏附试验结果数据处理 | 第39页 |
4 试验结果 | 第39-44页 |
4.1 重组质粒pET-32a(+)/vlpXn的PCR鉴定 | 第39-40页 |
4.2 重组蛋白vlpXn的表达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| 第40-43页 |
4.3 重组蛋白vlpXn黏附细胞结果 | 第43-44页 |
5 小结 | 第44-45页 |
讨论 | 第45-47页 |
1 支原体的黏附因子 | 第45页 |
2 支原体的表面可变蛋白 | 第45页 |
3 vlp黏附功能区鉴定及Ⅲ区重复次数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Abstract | 第52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