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1 红酵母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1.1 红酵母概述 | 第9页 |
1.2 红酵母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2 好食脉孢霉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1 好食脉孢霉概述 | 第11页 |
2.2 好食脉孢霉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3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3.1 类胡萝卜素概述 | 第12页 |
3.2 类胡萝卜素作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4 糟渣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13-16页 |
4.1 糟渣概述 | 第13-14页 |
4.2 糟渣发酵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前言 | 第16-17页 |
试验一 红酵母的鉴定 | 第17-2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1 材料 | 第17-18页 |
1.1.1 菌种 | 第17页 |
1.1.2 主要仪器 | 第17-18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18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18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3.1 酵母菌的形态学鉴定 | 第18页 |
1.3.2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| 第18-19页 |
1.3.3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19-2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1 酵母菌的形态学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| 第21-22页 |
2.2.1 碳源同化试验 | 第21-22页 |
2.2.2 氮源同化试验 | 第22页 |
2.2.3 维生素需要量鉴定试验 | 第22页 |
2.2.4 温度试验 | 第22页 |
2.3 酵母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22-24页 |
2.3.1 基因组总DNA质量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3.2 PCR扩增 | 第23页 |
2.3.3 26S rDNA D1/D2区序列分析 | 第23-24页 |
3 讨论 | 第24页 |
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试验二 红酵母发酵豆腐渣酸解液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25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2页 |
1.1 材料 | 第25-26页 |
1.1.1 菌种 | 第25页 |
1.1.2 豆腐渣 | 第25-26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1.1.4 主要试剂及配制 | 第26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26页 |
1.2.1 红酵母斜面培养基 | 第26页 |
1.2.2 红酵母液体种子培养基 | 第26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26-32页 |
1.3.1 红酵母斜面及液体种子培养 | 第26-27页 |
1.3.2 豆腐渣酸解条件优化 | 第27页 |
1.3.3 红酵母发酵豆腐渣酸解液产类胡萝卜素条件优化 | 第27-28页 |
1.3.4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8-32页 |
1.3.5 数据处理 | 第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0页 |
2.1 豆腐渣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| 第32页 |
2.2 豆腐渣酸解条件优化 | 第32-36页 |
2.2.1 盐酸浓度的优化结果 | 第32-33页 |
2.2.2 温度的优化结果 | 第33页 |
2.2.3 时间的优化结果 | 第33-34页 |
2.2.4 料液比的优化结果 | 第34页 |
2.2.5 正交试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2.2.6 验证试验结果 | 第35-36页 |
2.3 红酵母发酵豆腐渣酸解液产类胡萝卜素条件优化 | 第36-39页 |
2.3.1 接种龄的优化结果 | 第36页 |
2.3.2 接种量的优化结果 | 第36-37页 |
2.3.3 pH的优化结果 | 第37页 |
2.3.4 温度的优化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3.5 转速的优化结果 | 第38页 |
2.3.6 发酵时间的优化结果 | 第38-39页 |
2.3.7 装液量的优化结果 | 第39页 |
2.4 已优化条件下红酵母发酵豆腐渣结果 | 第39-40页 |
3 讨论 | 第40-41页 |
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试验三 红酵母发酵糟渣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| 第42-5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6页 |
1.1 材料 | 第42-43页 |
1.1.1 菌种 | 第42页 |
1.1.2 糟渣 | 第42-43页 |
1.1.3 主要仪器、试剂 | 第43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43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43-46页 |
1.3.1 红酵母斜面及液体种子培养 | 第43页 |
1.3.2 红酵母发酵糟渣及条件优化 | 第43-45页 |
1.3.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| 第45-46页 |
1.3.4 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2.1 各种糟渣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| 第46页 |
2.2 红酵母发酵单一糟渣结果 | 第46-47页 |
2.3 红酵母发酵混合糟渣结果 | 第47-48页 |
2.4 红酵母发酵混合糟渣条件优化 | 第48-52页 |
2.4.1 接种龄的优化结果 | 第48-49页 |
2.4.2 接种量的优化结果 | 第49页 |
2.4.3 温度的优化结果 | 第49-50页 |
2.4.4 初始含水量的优化结果 | 第50-52页 |
2.5 已优化条件下红酵母发酵混合糟渣结果 | 第52页 |
3 讨论 | 第52-53页 |
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试验四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糟渣的研究 | 第54-6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7页 |
1.1 材料 | 第54页 |
1.1.1 菌种 | 第54页 |
1.1.2 糟渣 | 第54页 |
1.1.3 主要仪器、试剂 | 第54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54-55页 |
1.2.1 红酵母培养基 | 第55页 |
1.2.2 好食脉孢霉培养基 | 第55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55-57页 |
1.3.1 红酵母斜面及液体种子培养 | 第55页 |
1.3.2 好食脉孢霉斜面及液体种子培养 | 第55页 |
1.3.3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糟渣方法 | 第55-56页 |
1.3.4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醋糟方法 | 第56页 |
1.3.5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| 第56页 |
1.3.6 数据处理 | 第56-5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4页 |
2.1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糟渣结果 | 第57-59页 |
2.1.1 好食脉孢霉发酵糟渣结果 | 第57页 |
2.1.2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协同发酵糟渣结果 | 第57-58页 |
2.1.3 好食脉孢霉发酵糟渣产类胡萝卜素结果 | 第58页 |
2.1.4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协同发酵糟渣产类胡萝卜素结果 | 第58-59页 |
2.2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醋糟结果 | 第59-64页 |
2.2.1 好食脉孢霉发酵醋糟结果 | 第59页 |
2.2.2 好食脉孢霉扩大发酵醋糟结果 | 第59-60页 |
2.2.3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协同发酵醋糟结果 | 第60页 |
2.2.4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醋糟产类胡萝卜素结果 | 第60-61页 |
2.2.5 红酵母和好食脉孢霉发酵醋糟营养成分变化结果 | 第61-64页 |
3 讨论 | 第64-65页 |
4 小结 | 第65-66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Abstract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