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磨削技术的发展 | 第16-21页 |
1.2.1 浇注式磨削加工 | 第16-17页 |
1.2.2 干磨削 | 第17-18页 |
1.2.3 低温冷却 | 第18页 |
1.2.4 微量润滑磨削 | 第18-19页 |
1.2.5 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 | 第19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1.3.1 微量润滑磨削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3.2 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25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6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6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磨削温度理论基础及数值分析模型 | 第27-49页 |
2.1 引言 | 第27页 |
2.2 磨削热理论 | 第27-33页 |
2.2.1 磨削力 | 第28-29页 |
2.2.2 磨削热 | 第29-30页 |
2.2.3 能量比例系数 | 第30-33页 |
2.3 磨削热传导 | 第33-42页 |
2.3.1 热源模型 | 第33-39页 |
2.3.2 磨削温度场理论计算 | 第39-42页 |
2.4 数值分析模型 | 第42-47页 |
2.4.1 控制方程 | 第42-43页 |
2.4.2 边界条件 | 第43-44页 |
2.4.3 对流换热模型 | 第44-4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3章 不同植物油微量润滑磨削温度和能量比例系数实验研究 | 第49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49页 |
3.2 实验设计 | 第49-54页 |
3.2.1 实验设备 | 第49-51页 |
3.2.2 实验材料 | 第51-54页 |
3.2.3 实验方案 | 第54页 |
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3.1 磨削力 | 第54-56页 |
3.3.2 磨削温度 | 第56-58页 |
3.3.3 传入工件的能量比例系数 | 第58页 |
3.4 分析讨论 | 第58-64页 |
3.4.1 磨削力 | 第58-61页 |
3.4.2 磨削温度 | 第61-64页 |
3.4.3 传入工件的能量比例系数 | 第6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4章 不同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冷却磨削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| 第67-83页 |
4.1 引言 | 第67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67-69页 |
4.2.1 工件材料 | 第67页 |
4.2.2 纳米流体 | 第67-69页 |
4.2.3 实验方案 | 第69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69-74页 |
4.3.1 磨削力比率 | 第69-71页 |
4.3.2 磨削温度 | 第71-73页 |
4.3.3 传入工件的能量比例系数 | 第73-74页 |
4.4 分析讨论 | 第74-81页 |
4.4.1 纳米粒子导热系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4.2 纳米流体粘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| 第75-79页 |
4.4.3 纳米流体接触角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4.4.4 纳米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5章 不同浓度纳米流体物理特性对磨削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| 第83-101页 |
5.1 引言 | 第83页 |
5.2 实验设计 | 第83-85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83-84页 |
5.2.2 实验方案 | 第84-85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85-88页 |
5.3.1 磨削力 | 第85-86页 |
5.3.2 磨削温度 | 第86-88页 |
5.3.3 传入工件的能量比例系数 | 第88页 |
5.4 分析讨论 | 第88-99页 |
5.4.1 纳米流体粘度的影响 | 第88-92页 |
5.4.2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| 第92-97页 |
5.4.3 纳米流体接触角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6章 不同工件材料微量润滑冷却磨削温度研究 | 第101-119页 |
6.1 引言 | 第101页 |
6.2 实验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6.2.1 工件材料 | 第101页 |
6.2.2 纳米流体 | 第101-102页 |
6.2.3 实验方案 | 第102-103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103-105页 |
6.3.1 比磨削力 | 第103-104页 |
6.3.2 实验磨削温度 | 第104-105页 |
6.4 仿真结果 | 第105-109页 |
6.4.1 仿真相图 | 第106-108页 |
6.4.2 工件表面温升 | 第108-109页 |
6.4.3 仿真磨削温度 | 第109页 |
6.5 实验与仿真结果比较 | 第109-111页 |
6.5.1 磨削温度曲线 | 第109-110页 |
6.5.2 磨削温度比较 | 第110-111页 |
6.6 分析讨论 | 第111-117页 |
6.6.1 工件材料属性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6.6.2 纳米流体换热状态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7.1 结论 | 第119-120页 |
7.2 展望 | 第120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33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