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9页 |
1.1.1 中国的环境质量与环保目标 | 第12-13页 |
1.1.2 中国的环境政策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1.3 中国环境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 本文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| 第22-23页 |
1.5 论文不足与展望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文献述评 | 第26-40页 |
2.1 环境技术进步方向的理论进展 | 第26-31页 |
2.2 环境政策及环境技术进步的研究现状 | 第31-36页 |
2.3 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6-39页 |
2.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封闭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技术进步 | 第40-50页 |
3.1 封闭经济条件下环境技术进步模型 | 第41-45页 |
3.1.1 模型框架 | 第41-42页 |
3.1.2 一般均衡求解 | 第42-44页 |
3.1.3 封闭经济条件下环境政策 | 第44-45页 |
3.2 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技术进步 | 第45-48页 |
3.2.1 南方国家自主研发 | 第45-46页 |
3.2.2 南方国家购买北方国家技术 | 第46-47页 |
3.2.3 南方国家仿制北方国家技术 | 第47-4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环境技术进步方向的内生化机理:从结构视角出发 | 第50-64页 |
4.1 环境技术进步方向的内生化机制 | 第50-57页 |
4.1.1 代表性家庭 | 第50-51页 |
4.1.2 生产厂商 | 第51-52页 |
4.1.3 研发厂商(垄断厂商) | 第52页 |
4.1.4 环境质量 | 第52页 |
4.1.5 一般均衡求解 | 第52-54页 |
4.1.6 环境技术进步均衡路径 | 第54-57页 |
4.2 环境约束下环境技术进步方向 | 第57-58页 |
4.3 均衡增长路径稳定性 | 第58-60页 |
4.4 结构视角下环境政策 | 第60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5章 环境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因素检验 | 第64-74页 |
5.1 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说明 | 第65-67页 |
5.2 环境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3 本章结论 | 第72-74页 |
第6章 环境技术进步的政策激励效应检验 | 第74-88页 |
6.1 环境政策效果表现形式 | 第75-76页 |
6.2 中国环保法律对清洁技术专利增长率影响检验 | 第76-79页 |
6.3 倍差法估计环保法律对清洁技术进步影响 | 第79-83页 |
6.4 环保法律对清洁技术进步边际影响检验 | 第83-84页 |
6.5 中国环保法律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| 第84-86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7章 碳税和环境技术进步方向:以汽车产业为例 | 第88-108页 |
7.1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| 第89-92页 |
7.2 含税油价影响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机理 | 第92-96页 |
7.3 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 | 第96-98页 |
7.3.1 动态计数模型 | 第96-97页 |
7.3.2 泊松回归模型 | 第97页 |
7.3.3 负二项式回归模型 | 第97-98页 |
7.4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| 第98-100页 |
7.5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100-105页 |
7.5.1 清洁技术和非清洁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7.5.2 油价的滞后影响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8页 |
结论 | 第108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8页 |
附录 | 第118-12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6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