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贸易经济论文--国内贸易经济论文--服务业论文

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

中文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阶段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路径的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经济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关于产业协调实证方法的综述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1.4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2-23页
第二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第23-31页
    2.1 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市场结构理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产业关联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产业布局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理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直接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间接影响第27-31页
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制约因素第31-45页
    3.1 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第33-35页
    3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指标选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-38页
    3.3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测算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结果第39-43页
    3.4 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第43-45页
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5-49页
    4.1 模型的建立第45页
    4.2 数据说明第45-46页
    4.3 回归结果及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型设定检验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第47-49页
第五章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49-53页
    5.1 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,科学认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第49页
    5.2 调整投资方向、转变投资领域,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49-50页
    5.3 健全要素保障体系,筑牢产业协调发展基础第50页
    5.4 培植行业协会,助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第50页
    5.5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,推动形成产业互动群落第50-5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-55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3-54页
    6.2 不足与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9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1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西省现代物流业灰色关联分析研究
下一篇:生产者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研究--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