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20页 |
1.2.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阶段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路径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5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经济影响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6 关于产业协调实证方法的综述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| 第23-31页 |
2.1 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2.1.1 市场结构理论 | 第23页 |
2.1.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3 产业关联理论 | 第24页 |
2.1.4 产业布局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| 第25-26页 |
2.2.1 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 | 第25页 |
2.2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理 | 第26-31页 |
2.3.1 直接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2 间接影响 | 第27-31页 |
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制约因素 | 第31-45页 |
3.1 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| 第31-35页 |
3.1.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| 第31-33页 |
3.1.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| 第33-35页 |
3.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5-38页 |
3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| 第35页 |
3.2.2 指标选取 | 第35-36页 |
3.2.3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6-38页 |
3.3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测算 | 第38-43页 |
3.3.1 耦合协调度模型 | 第38-39页 |
3.3.2 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结果 | 第39-43页 |
3.4 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45-49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45页 |
4.2 数据说明 | 第45-46页 |
4.3 回归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3.1 模型设定检验 | 第46-47页 |
4.3.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49-53页 |
5.1 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,科学认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 | 第49页 |
5.2 调整投资方向、转变投资领域,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| 第49-50页 |
5.3 健全要素保障体系,筑牢产业协调发展基础 | 第50页 |
5.4 培植行业协会,助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| 第50页 |
5.5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,推动形成产业互动群落 | 第50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1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