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8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理论和现实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研究思路 | 第18-20页 |
1.2.1 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| 第18-20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0-27页 |
1.3.1 现代物流业发展演变研究综述 | 第20-23页 |
1.3.2 现代物流业影响因素及产业关联研究综述 | 第23-24页 |
1.3.3 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| 第24-27页 |
1.4 创新和不足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方法依据和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2.1 主要方法-灰色关联 | 第28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8-30页 |
2.2.1 产业关联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2 产业规制理论 | 第29页 |
2.2.3 市场失灵理论 | 第29页 |
2.2.4 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5 比较优势理论 | 第30页 |
2.2.6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| 第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2-36页 |
3.1 美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2页 |
3.2 日本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2-33页 |
3.3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3-34页 |
3.4 山西能投公司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6-44页 |
4.1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| 第36-41页 |
4.1.1 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稳步提升 | 第36-37页 |
4.1.2 现代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| 第37-38页 |
4.1.3 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| 第38-39页 |
4.1.4 现代物流业从业人数稳步增加 | 第39-40页 |
4.1.5 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| 第40-41页 |
4.2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| 第41页 |
4.3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| 第41-4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灰色关联分析 | 第44-54页 |
5.1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5.1.1 确定行为序列 | 第44页 |
5.1.2 序列的无量纲化处理 | 第44页 |
5.1.3 求差序列并确定极值 | 第44-45页 |
5.1.4 求关联系数 | 第45页 |
5.1.5 计算关联度 | 第45页 |
5.2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45-50页 |
5.2.1 现代物流业影响因素的识别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5.2.2 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| 第47-50页 |
5.3 基于现代物流产业政策下的研究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3.1 宏观层面 | 第50页 |
5.3.2 中观层面 | 第50-51页 |
5.3.3 微观层面 | 第51-5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分析 | 第54-58页 |
6.1 山西省近年实施的现代物流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| 第54-55页 |
6.2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5-58页 |
6.2.1 不断推进山西省现代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| 第55页 |
6.2.2 加强提高山西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| 第55-56页 |
6.2.3 探索拓宽山西省现代物流业融资融通新渠道 | 第56页 |
6.2.4 重视提高山西省物流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 | 第56页 |
6.2.5 形成适合山西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健康环境 | 第56-58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7.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58页 |
7.2 山西省现代物流业研究的前景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