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一、关于爵士乐拟声演唱 | 第7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三、章节安排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爵士乐拟声演唱的发展与沿革 | 第10-12页 |
一、阿姆斯特朗时期 | 第10-11页 |
二、艾拉·费茨杰拉时期 | 第11-12页 |
三、百花齐放时期 | 第12页 |
第二节 关于艾拉·费茨杰拉 | 第12-16页 |
一、艾拉·费茨杰拉的生平 | 第12-14页 |
二、艾拉的拟声演唱风格的建立及其地位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爵士乐的基本形态特征与相关理论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爵士乐的基本形态特征 | 第16-21页 |
一、主题与变奏段 | 第16-17页 |
二、爵士乐“标准曲目”(Jazz Standards) | 第17页 |
三、爵士乐编曲理念 | 第17-19页 |
四、爵士和声及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爵士乐即兴演唱理论介绍 | 第21-24页 |
一、巴里·肯菲尔德(Barry Kernfeld)的即兴理论 | 第21-22页 |
二、劳拉·哈莉(Laura Hawley)的即兴分析体系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爵士乐即兴 | 第24-44页 |
第一节 音高素材 | 第24-29页 |
一、主题旋律素材 | 第24-26页 |
二、表层:主题和声进行素材 | 第26-28页 |
三、深层:主题和声调性与功能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旋律短句 | 第29-37页 |
一、骨干音 | 第30-32页 |
二、惯用短句(licks) | 第32-33页 |
三、片段模进 | 第33-34页 |
四、节奏处理 | 第34-37页 |
第三节 爵士乐即兴中乐句的组织 | 第37-43页 |
一、声部连接与声部引导 | 第37-39页 |
二、旋律短句模仿 | 第39-40页 |
三、引用乐句(quotation) | 第40-43页 |
第四节 爵士乐即兴中乐段的组织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艾拉·费茨杰拉的爵士乐拟声演唱谱例分析 | 第44-70页 |
第一节 歌曲背景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主题分析 | 第45-48页 |
第三节 即兴音高素材与旋律短句分析 | 第48-59页 |
一、第二变奏段 | 第48-50页 |
二、第三变奏段 | 第50-53页 |
三、第四变奏段 | 第53-56页 |
四、第五变奏段 | 第56-58页 |
五、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节 引用段分析 | 第59-64页 |
一、《风凰树》(Poinciana) | 第59-60页 |
二、《深紫色》(Deep Purple) | 第60页 |
三、《爱情盛开》(Love in Bloom) | 第60-61页 |
四、《鸟类学家》(Ornithology) | 第61-62页 |
五、《我越过了水岸》(I Cover The Waterfront) | 第62页 |
六、《节奏中的摇滚》(Rockin' in Rhythm) | 第62-63页 |
七、小结与发展 | 第63-64页 |
第五节 乐段结构 | 第64-68页 |
一、各变奏段内部比较 | 第64-65页 |
二、乐段组织小结 | 第65-67页 |
三、同一时期作品比较及乐段组织逻辑 | 第67-68页 |
第六节 拟声词的使用 | 第68页 |
第七节 艾拉的拟声演唱风格 | 第68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一、中文参考文献 | 第71页 |
二、英文参考文献 | 第71-72页 |
三、网络参考资料 | 第72-73页 |
附录1:《月有多高》完整记谱 | 第73-83页 |
附录2:《归心似箭》完整记谱 | 第83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