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空论文--航空仪表、航空设备、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--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--导航论文--导航系统论文

空间机动飞行器捷联惯导传递对准技术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第1章 绪论第8-19页
   ·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·惯导系统动基座传递对准概述第9-16页
     ·传递对准研究现状及分析第9-11页
     ·动基座传递对准基本原理第11-13页
     ·传递对准匹配方案第13-16页
   ·可观测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2章 空间机动平台飞行轨迹设计第19-30页
   ·引言第19页
   ·坐标系及其转换第19-21页
     ·坐标系定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坐标系之间转换第20-21页
   ·地球引力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地球的椭球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地球J2 引力模型第22页
   ·标准轨迹设计第22-26页
     ·基于STK的轨迹设计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基于空间机动平台运动学的标称轨迹设计第25-26页
   ·轨迹设计结果第26-29页
     ·基于STK的轨迹设计结果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基于空间机动平台运动学的标称轨迹设计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3章 J2000 地心惯性坐标系下的惯导解算第30-44页
   ·引言第30页
   ·捷联惯导解算模型第30-31页
   ·惯导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误差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·捷联惯导误差传播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姿态误差传播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·速度误差传播模型第34页
     ·位置误差传播模型第34页
   ·杆臂效应及其补偿原理第34-36页
   ·惯导解算仿真第36-42页
     ·无误差时的惯导解算结果第36-39页
     ·有误差时的惯导解算结果第39-42页
   ·惯性器件误差对惯导解算精度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4章 传递对准模型的建立第44-53页
   ·引言第44页
   ·传递对准状态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·传递对准观测方程第45-49页
     ·“速度+姿态”匹配下的观测方程第45-48页
     ·“角速度+加速度”匹配下的观测方程第48-49页
   ·对准精度评估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对子惯导的修正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用姿态失准角评估对准精度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用安装角评估对准精度第51页
   ·子惯导的标定第51-5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5章 传递对准系统可观测性分析第53-76页
   ·引言第53页
   ·PWCS可观测性分析理论第53-57页
     ·PWCS的定义第53页
     ·PWCS的可观测性矩阵第53-57页
   ·系统状态变量可观测度分析的奇异值方法第57-60页
     ·奇异值分解的相关理论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基于奇异值分解理论的系统可观测性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·可观测度的定义第60页
   ·传递对准系统可观测性仿真第60-65页
     ·“速度+姿态”匹配下的可观测性仿真结果第61-63页
     ·“角速度+加速度”匹配下的可观测性仿真结果第63-65页
   ·传递对准系统可观测度仿真第65-74页
     ·“速度+姿态”匹配下的可观测度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 ·“角速度+加速度”匹配下的可观测度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·传递对准可观测度分析结论第74-7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6章 传递对准仿真及分析第76-93页
   ·传递对准滤波器的设计第76-77页
   ·多种机动模式下传递对准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7-87页
     ·“速度+姿态”匹配仿真第77-82页
     ·“角速度+加速度”匹配仿真第82-86页
     ·传递对准仿真结果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·子惯导的标定第87-9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结论第93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-100页
致谢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星敏感器陀螺姿态确定系统在轨标定研究
下一篇: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在航天器上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