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英文缩略表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9页 |
| ·细胞程序性死亡(PCD) | 第12-13页 |
| ·环境因素与叶片衰老 | 第13-14页 |
| ·内源激素信号与叶片衰老 | 第14-17页 |
| ·乙烯 | 第15页 |
| ·细胞分裂素 | 第15页 |
| ·茉莉酸类 | 第15-16页 |
| ·赤霉素 | 第16页 |
| ·脱落酸 | 第16页 |
| ·生长素 | 第16-17页 |
| ·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| 第17-18页 |
| ·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 | 第17页 |
| ·生长素输入载体 | 第17-18页 |
| ·生长素输出载体 | 第18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水稻叶尖枯突变体t207表型观察与生理分析 | 第19-2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·叶尖枯突变体的筛选与表型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·t207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·t207突变体对植物激素影响衰老的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讨论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水稻叶尖枯突变体t207的遗传分析与图位克隆 | 第26-3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t207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分子标记 | 第29页 |
| ·基因初定位与精细定位 | 第29-31页 |
| ·t207突变体突变位点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讨论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OsLTN2基因功能互补验证 | 第33-4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3-3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·水稻总RNA提取 | 第37-38页 |
| ·互补载体p23A-LTN2-C构建 | 第38-40页 |
| ·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检测 | 第40-41页 |
| ·转基因阳性植株检测 | 第41页 |
| ·互补表型鉴定 | 第41-42页 |
| ·讨论 | 第42-43页 |
| 第五章 OsLTN2的亚细胞定位 | 第43-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pAN580-LTN2-GFP载体构建 | 第45-46页 |
| ·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OsLTN2蛋白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 | 第46-47页 |
| ·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第六章 酵母双杂交 | 第48-6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9-5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·pGBKT7-LTN2载体构建 | 第52-54页 |
| ·酵母文库工作液(Y187)质量检测 | 第54页 |
| ·单转酵母阳性克隆鉴定 | 第54-55页 |
| ·pGBKT7-LTN2自激活检测 | 第55页 |
| ·互作蛋白基因筛选 | 第55-56页 |
| ·OsPIN4与OsLTN2互作蛋白基因点对点验证 | 第56-59页 |
| ·讨论 | 第59-60页 |
| 第七章 生长素信号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| 第60-6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6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生长素输出载体OsPINs在突变体中的表达 | 第61-62页 |
| ·生长素输入载体OsLAXs在突变体中的表达 | 第62-63页 |
| ·生长素合成基因OsYUCCAs在突变体中的表达 | 第63页 |
| ·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s在突变体中的表达 | 第63-64页 |
| ·讨论 | 第64-65页 |
|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5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·讨论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5页 |